校园
学术
新闻
原创
今年是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
四十年前,唐山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创,灾难之重,损失之巨,让全国为之哭泣。作为上海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上海交通大医院在唐山医疗大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时为上海第二医学院,简称“二医”)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强强合并后,新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现在有13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外,医院、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医院医院也逐渐加盟到这个团队。参加当年唐山地震医疗大救援就包括了交大医学院本部及其在上海的12医院。
四十年后,灾难和伤病早已远去,新唐山又站起来了。但是,人们从未忘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更不会忘记那些在救援唐山中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英雄们。
01灾难时临危受命医疗队整装待发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的大地震,百年的工业城市瞬间夷为废墟,千千万万个家庭霎时分崩离析。二十四万人遇难,十六万人重伤,无数鲜活的生命埋身于废墟之下,死亡的气息铺天盖地地笼罩了整个唐山。这一刻,与死神抢夺生命的行动迅速在神州大地展开。数量巨大的等待救治的伤病员与有限的医疗资源之间的矛盾永远是灾难救援中面临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国各地迅速组建医疗队赶赴唐山进行抗震救灾。拥有丰厚医疗资源和高超医疗水平的上海当然也义不容辞地积极组建医疗队,先后派出余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作为上海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共派出4批次余人赴唐山抗震救灾,约占整个上海医疗队总人数的1/3。7月28日,上海市召开关于抗震救灾的紧急会议,在上海市委的领导与部署之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及各附属单位积极响应,立即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医学院广大医护职工与学员从各种渠道得知唐山发生地震的消息后,都争先恐后地向党委或党总支报名要求参加抗震救灾,甚至有很多人贴出了请战书、决心书等。由于时间紧迫、情况特殊,第一批医疗队人员是由各单位党委直接选拔组建的。接到参加医疗队的通知后,尽管不少医务人员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没有一人提出需组织特殊照顾的要求。像是精神卫生中心的张明园在父亲病重需要照顾的情况下,毫无推托之词,毅然赶赴灾区。还有一些医护人员新婚燕尔、孩子呱呱落地、家人刚刚团聚……但这些在抢救灾区人民面前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7月28日的晚上注定是个不眠之夜,医院党委、总支和组室人员,都通宵达旦地坚持工作,或是留守在电话机旁,或是深夜做思想工作,或是通宵采购物资。几个小时之内,药物、器材、水壶、雨衣、毯子、电筒等设备物资都准备就绪,整个医疗队整装待发。另外,医学院也在发工资上争取银行支持,及时发给即将出发的医疗队员,以便医疗队员安顿家人,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奔赴抗震救灾前线。
根据上海市的安排部署,上海第二医学院系统(包括院本部、医院、医院、医院医院)是作为一个医疗中队参加抗震救灾的。第二医学院共派出3批医疗队。第一批医疗队人,由刘远高担任总支书记,孙克武担任队长。第二批医疗队人,由李医院的总支书记兼队长。之后,上海第二医学院又派出由88人组成的第三批医疗队支援唐山,朱济中担任总支书记,魏原樾担任队长。此外,二医还分别于7月31日派出共40人的卫生列车医疗队赶赴唐山负责伤员转运工作,于8月1~3日派出15名医疗队员先后赶到唐山加入到抢救治疗工作中,于8月4日派出由后卫组、防疫站等建组和瑞金、古田、医院人组成的后方医疗队赴遵化县和路南区进行救援。医院共派出76人,其中第一批30人,第二批27人,第三批19人;医院共派出75人,其中第一批30人,第二批20人,第三批25人;医院共派出67人,其中第一批30人,第二批21人,第三批16人;医院共派出72人,其中第一批30人,第二批20人,第三批22人。当时作为上医院,在上海市卫生局的统一调配下,医院共派出3批医疗队,共计67人,其中第一批7人,第二批18人,第三批42人;医院共派出4批医疗队,共计人,其中第一批30人,第二批46人,第三批43人,第四批64人;医院共派出3批医疗队,共计23人,其中第一批8人,第二批2人,第三批13人;医院共派出3批28人,其中第一批9人,第二批11人,第三批8人;精神卫生中心共派出2批63人,其中第一批61人,第二批2人;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共派出4批56人,其中第一批11人、第二批15人,第三批15人,第四批14人。医院则是在长宁区卫生局的领导之下组建医疗队的,共派出1批23人。整个医疗队是由若干个医疗小队为基本单位的,每个医疗小队由15人左右,配备外科医生、骨科医生、内科医生、脑外科医生、妇产科医生、五官科医生、中医、麻醉、药剂、化验、护士、医学生、工宣队、干部等若干名。各医疗小队的医护人员基本配备齐全,其中不乏许多医疗骨干力量。
上海第二医学院第一批医疗队与后勤工作组合影(徐建中提供)02克服缺水断粮苦一心只为救伤员7月29日7时,第一批医疗队人从上海北站出发,于31日凌晨4点到达天津杨村车站。由于地震后道路和桥梁遭到严重损害,根本无法行车,医疗队转战天津杨村军用机场,乘坐直升机进入唐山。在直升飞机上,医疗队员们居高临下地俯瞰了满目疮痍的唐山,断壁、颓垣、废屋……一幕幕都冲击着他们的灵魂深处,至今难忘。全国赴唐山医疗队到达灾区后,根据灾情轻重统一部署,划分三线展开工作。一线实施现场救护;二线负责伤员急救、分检、中转和护送,三线负责收容治疗。到达唐山机场后,根据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医院一支医疗小队、医院医疗队、医院医疗队驻扎唐山机场,负责机场附近的灯光球场和八大处的伤员抢救治疗以及飞机转运工作。当晚,其余医疗队则连夜赶往唐山各个区县开展抢救和收治伤员工作。其中,医院、医院、医院(另一支医疗小队)、医院的医疗队前往丰润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前往唐山市路南区和路北区,医院前往丰南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第一批医疗队员遍布了唐山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重灾区,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上挥洒着热血、奉献着力量。从唐山机场到达各医疗救治点的路上,一幕幕的惨状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了医疗队员们的面前,即便是过去了整整四十年,医疗队员们回忆起这次抗震救灾的经历,这些悲惨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废墟中一具具血淋淋的尸体,有的缺胳膊少腿,有的倒挂在残墙上,令人无比触目惊心。为了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夺生命,连续奔波三天的医疗队员们来不及安顿和休息,也顾不上恐惧与哀伤,他们搬运尸体、清理场地、搭建帐篷,快速地建立起了临时医疗救援点,并立即投入到救治伤员的工作中。等待治疗的伤病员挤满了各个临时医疗救援点,第二医学院中队所带的一万片止痛片和一千根导尿管等药品与器材仅仅在一个晚上就宣布告罄,其他医疗站点的药品也同样出现了短缺,这使医疗设备本来就不健全的医疗队更加雪上加霜。为了解决药品短缺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医疗队员们试着另辟蹊径、独创妙招,没有外用药就用汽油杀蛆,没有无影灯就多打几支手电,没有血浆就捋起自己的袖管抽血,没有药品就采集中药代替,没有麻醉剂就动用针刺麻醉的辅助配合下进行手术。六院的几位队员在还冒着生命危险,钻进一所已经倒塌的药铺中,弓着腰在塌陷的屋顶下方挖出了半埋在建筑垃圾下的药品。二医医疗队员把电线里面的铜芯抽掉,经过消毒处理后,用其为患者导尿,解决了导尿管严重不足的问题。据医院的陈群回忆,为孕妇接生对于她这个专门做胸腔手术的医生来说是强人所难的,但是,在危急情况之下,医院医疗队还是顶住压力为一名孕妇顺利接生。
地震的巨大破坏力也给医疗队员的生活带来了艰苦与不便。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整个唐山地区的供水系统遭到破坏。医疗队刚到唐山之时,连饮用水都成问题,只能喝加入明矾后的河水或积水,洗脸、洗澡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医院的尤凤英到达唐山机场后,从解放军处得知唐山供水困难,自己的长辫子会很麻烦,就立即拿起剪刀剪了自己留了多年的辫子。大约医疗队到达的三天后,消防车从北京调运来了水,但每人每天仅有一杯,仅够用于饮用,在这种情况下,医疗队员们都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不考虑个人,总是优先保证医疗用水。面对极其艰苦的环境,医疗队员们都不曾有过一丝怨言,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救治工作中。医院的苏国礼、苏肇伉和单根法一台连着一台地做手术,汗水湿透了衣襟,风干之后变成了盐花,僵硬的衣服磨坏了他们的皮肤,但他们全然不顾,专注于手术。据邱蔚六回忆,到达唐山后,九院医疗队收治伤病员数量之多让他们始料未及,为了及时救治,他们七十二个小时都没合眼,其他医疗队的情况同样如此。异常艰苦生活环境加上连续数周超负荷的紧张工作使一些医疗队员开始发烧、呕吐、腹泻,患上了肠炎等疾病,但是他们仍以抢救伤病员为第一要务,带病投身于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自古以来,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唐山大地震发生之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暴雨不断,人畜尸体迅速腐烂发臭,尸臭味和漂白粉味混响交杂,充斥着整个唐山。同时,唐山的城建设施全部被毁,水源遭到破坏,地下管道堵塞,粪便、垃圾、污物大量堆积,蚊蝇大量孳生,到处都是乱飞的苍蝇。迅速恶化的环境致使灾区肠炎、痢疾肆虐,重大疫情发生的隐患极其大。为了防止重大疫情的爆发,在抢救工作基本完成后,医疗队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防疫消毒、控制传染病工作上。搭建临时厕所、每日喷洒消毒、控制饮水的来源、及时观察病人的状况,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肠炎、痢疾的流行,使其发病率降到了常年水平。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唐山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瘟疫。
随着全国各地多支医疗救援队陆续进入唐山,第一阶段抢救任务基本完成。根据河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部署和安排,8月22日起至9月30日,第一批赴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陆续完成阶段性救治工作,返回上海。
救援队打药场景(卓志华提供)
03医院重建医疗卫生体系为了进一步推进抗震救灾工作,重建整个唐山的医疗卫生体系,河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通过省指挥部医疗药品组向上海转达意见,要求上海在伤员较为集中而又急缺医疗条件的丰润、遵化、迁西及玉医院。在此背景下,除了第一批医疗队留下一部分人员外,上海又组织派出第二批医疗队与第三批医疗队医院。医院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依旧是其中坚力量,参与筹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其中,第二医学院本部、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上海精神病总院(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援建医院。医院(现为医院卢湾分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医院(现医院嘉定分院)医院。医院于年组建,到年第三批医疗队主体撤回上海,共历时近两年的时间。
继第一批医疗队赴唐山后,许多未能前往的医护人员仍积极请战,要求参加抗震救灾工作。8月3日,上海市派出了一支先遣队赴丰润、玉田、迁西、遵化医院,其中不乏交大医学院人的身影。8月底9月初,各单位第二批医疗队纷纷赶赴唐山,正式投医院的工作中。年6月,第二批医疗队历经10个月左右的时间,圆满医院的任务撤回上海。与此同时,第三批医疗队先遣队到达唐山,与第二批医疗队完成交接工作。年7月,第三批医疗队到达唐山。
以芦苇油毛毡为顶、以竹帘泥巴筑墙的“抗震房”是唐山地震后的特有产物,为了避免余震的再次破坏,医院就是由这样一排排兵营式临时建筑——“抗震房”组建而成。医院的设施都非常简陋,病房、行政办公区、医院内。由于条件所限,医院的分科也较为粗略,大致就分为内、外、妇、儿、骨等几个大病区。在这种医疗条件匮乏的条件下,各个医院自力更生、就地取材,不但降低了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药费,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在缺少干血浆的情况下,丰润医院的队员们巧妙地摸索出了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烧伤方法,治愈了20多例烧伤患者。国妇婴医疗队则将国妇婴的常规制度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为第二医院制定了适应当地的各项工作制度,例如严格执行空气消毒、器械敷料消毒等消毒隔离制度。医院的生命。据医院的唐孝均回忆,医院的手术室、产房都是建在草棚里的,但是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医院没有一例手术造成伤口感染。同时,各医院也开展了一些难度较高的手术,如丰润医院儿外科做了近10例当地不能解决的脊膜膨出修补术,成功地为地震伤引起的较罕见的肠断裂闭锁慢性小肠梗阻的病人完成手术等等。这些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并获得了当地人民的好评。
医院建起来后,抢救伤病员就不再是医疗队唯一的职能了,其社会救助的职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各医院都坚持开门办院的原则,采用多种切合实际的形式,安排人员下厂下乡开展巡回医疗。丰润医院的巡回医疗点有4个生产队、4个工厂、3个居民点、1个幼儿园、1个敬老院和2个地段较偏僻的分院。在巡回医疗中,医疗队除了治病外,还开展卫生宣传,出黑板报、宣传栏,普及防疫知识,到工厂巡回时还深入食堂劳动。在居民点、幼儿园和小学进行预防接种,为了更好地掌握巡回医疗点群众的健康状况,还对生产大队、敬老院、幼儿园、皮革塑料厂和小学等进行健康普查。为了开展老慢支的防治工作,丰润医院还和赤脚医生一起对城关公社21个大队共人老慢支病人进行普治,并随访疗效。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医疗队也承担起了培养当地医务力量的职能,为一些赤脚医生、进修医生和医务人员和开展了教育培训。医务人员和工农兵学员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认真备课、试讲、带教,有人还为了绘制挂图经常熬到深夜。医疗队还开展了多次学术讲座,吸引了当地大批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为培养当地的医务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医疗队还担负了一些院外会诊工作,医院、县医院和下属分院、部队医院、兄弟医院等单位参加会诊,协助手术。
为了能够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在工作之余,医疗队员们也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丰润医院还专门建立了团总支组织各种文艺活动,调动医疗队员的积极性。后勤人员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先行官”。在赴唐山的医疗队中,后勤人员也是其中重要部分,比如第二批与第三批医疗队中,医院的医务人员之外,还有一大部分负责后勤工作的人员。在灾区物资极其缺乏的条件下,后勤人员不但尽最大所能保障和改善医务人员的日常生活所需,还深入病房,了解病员需要,克服困难,及时为部分病员解决棉毯、被子、铺板等问题,进一步保证了临床的需要。此外,医疗队员们也发挥聪明才智改造生活环境,国妇婴的“老木匠”——庄留琪医生是个木匠高手,生活中,她的手术刀变成了锯木刀,利用废旧木料打造了两个大衣橱。
年3月,第三批医疗队成功地将各医院移交给唐山,返回上海。为了犒劳在唐山做出重大贡献的医疗队员们,党和政府还专门安排医疗队员乘坐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北京开“两会”的专列“周恩来号”返沪。至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赴唐山抗震救灾工作圆满结束。
第二批抗震医疗队出发前的领导送行合影,摄于医院内(李亚东提供)
04接收来沪伤病员全院上下腾病房为使重伤员得到较好的治疗和照顾,同时也减轻灾区的医疗负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除在唐山地区范围内临时组建医院收容部分伤病员外,还根据中央统一安排,及时接收、治疗从唐山转运来的伤病员。8月1日,首批28名伤员转移到上海,医院接收10名,医院接收18名。随后两天,又有人转移到上海,各医院也纷纷积极接收伤员。
足够的病床是顺利接收伤病员的首要条件。在接到准备接收灾区伤病员的通知后,各医院就打算为唐山伤病员腾出一些病床。动员病人腾出病床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但是当病人听说这次是为了接收唐山灾区的伤病员时,病人们都毫无医院工作,甚至有许多病人主动提出出院,或是迁至其他病区。例如医院的一位家住浦东的病人刚刚进行了外科手术,伤口未愈需要随时换药,但他要求马上出院,宁可天天摆渡到市区来换药,也要让灾区伤病员住进来。在医院的积极协调之下,经过上下一齐的努力,原本处于饱和状态的医院和医院一下就分别腾出来张和张病床。
赴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出发后,使原本就病员多、人手少、医院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这时,接医院的医护人员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但是困难面前,他们也从不低头,而是加班加点地工作。例如医院于7月31日晚接到准备接待灾区运来的伤病员的战斗任务后,立即广泛开展动员,号召全院职工“一个人顶两个人用,半休的上全天班,全休的上半天班。”医院烧伤病房一下子就收治了16名伤病员,烧伤面积都在60%-80%之间。唐山来的伤病员不断夸赞医院的医务人员是上海的“春苗”。
在筹备接收来沪伤病员的工作中,医院的后勤人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及时调集床位和被子,为伤病员配备各类生活用品,食堂的工作人员商量着如何为伤病员准备更适合北方口味的食物。医院的木匠工人还连夜为骨折的伤病员赶制了20张木板床。
医院后,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细心照顾和在精神上的安慰开导,他们的身心都快速得到恢复。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大部分伤病员得到治愈后返回唐山,或是接回河北省治疗休养。
医疗队在路边处理伤员(范关荣提供)05昔日唐山结下缘重回唐山不了情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疗队紧密团结、众志成城,全心全意地救治伤病员,挽救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帮助他们恢复了健康,许多壮举都使唐山人民备受感动。医院的虞宝南等蹲下身子用自己的手指为截瘫病人一点一点地挖出干结的大便。为了抢救地震中受伤的青年煤矿工人,医院的医疗队员们还用自己的嘴从病人气管插管中吸出阻塞物,伤员嘴里的紫褐色黏液气味极为难闻,但所有队员一个接一个轮换着吸,终于救回病人。医院的医生如亲人般对待伤病员,连夜守护病患直到康复。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都纷纷把唐山市卫生局给医疗队送来的慰问苹果让给当地伤员。唐山大地震后,紧接着发生了多次余震,最大的一次余震达7级左右,医疗队的救治工作与生活也是在不断的余震中进行的。有一次余震很强烈,丰润医院的第三批医疗队员们在帮助能活动的病人逃到了病房外面后,本能地跑回这些不能移动的重病人身边安抚他们。
在开展医疗救援期间,医疗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唐山当地解决了医疗匮乏和医疗落后的现状,唐山人民对上海医疗队满怀着感激之情。刚到唐山之时,压缩饼干是医疗队员们的主要食物。为了使医疗队吃上饭,工农兵学员在野外撘起了炉灶,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断粮的戏码经常性地上演,当地老百姓就从废墟里挖出粮食,主动给医疗队送来。在饮用水极其缺乏的情况下,有一位灾民为医疗队员送上一杯茶水,让医疗队员们倍受感动。在丰润医院,有的病人因为医治无效而病故,病人家属在病房进行料理善后工作的过程中都一声不哭,医院的大门他们就开始嚎啕大哭,发泄悲痛之情。后来,医疗队员们才了解到他们这么做是出于对上海医疗队的尊重。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医疗队队员之间也上演了一幕幕美丽的爱情故事,一度传为佳话。比如,医院的医生刘锦纷与医院的护士朱晓平结缘于抗震救灾的手术台上,为了纪念与延续这段情缘,他们利用谐音给儿子取名为“震元”。医院的医生诸葛立荣和医院的护士李亚东是一对恋人,本打算年底结婚,但是得知唐山发生大地震后,都积极要求赴灾区抗震救灾。当他们分别接到参加第三批赴唐山抗震救灾的通知后,主动向各自党组织汇报他们的恋爱关系,在得到党组织同意后才一同参加抗震救灾,在丰润医院,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直到李亚东患了痢疾病倒了,诸葛立荣前往看望她时,两人的恋情才被大家所知晓。
在灾区,面对各种困难,医疗队员都能够想尽各种办法,创造条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在共同渡过了这段不平凡的艰难困苦时期后,医疗队员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十分特殊的生死患难之谊。据余前春回忆,在一次7.1级的余震中死里逃生之后,他特意制作了“丰润医院”的牌子,医院门口拍下了一张终生难忘的合影,直至今日,他们这些第一批到达唐山地震灾区的医疗队员们之间仍互相戏称为“唐山帮”。
年,唐山发生地震二十周年之际,唐山市政府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时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赴唐山参加纪念活动。作为当年抗震救灾医疗队的队员,时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的余贤如带领部分当年参加抗震救灾医疗队的队员和其他一些青年医生代表40余人参加了此次“医疗队重返唐山”的活动。20年过去了,唐山人民对上海医疗队的感激之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像是对待亲人一般亲切热情地接待了医疗队员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医生还联合唐山当地的医生共人在唐山组织了一次百名专家大型义诊活动,唐山市民纷纷前来参加,壮观的场面可谓是万人空巷。瑞金骨科张沪生在这里诊治了一位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并建议患者到上海接受进一步治疗,后来病人在上海治疗期间,他经常为患者送饭,还在为其垫付了元医药费。徐建中在这次见到了当年亲自送上火车的截肢女孩李冬梅。当年的小女孩在接受截瘫治疗后,成为了一名残疾人铅球运动员,曾在亚洲残奥会和中国残奥会上获奖。二十年前医疗队接生的双胞胎部双来和部双生兄弟也来到了现场,给医疗队员们送来了锦旗。部分医疗队员还参加了唐山的电视节目——《抹不去的回忆——20年的回顾》的录制,讲述了当年抗震救灾的感人情境。当时,为了表达对上海医疗队的感激之情,唐山市政府送给了此行上海医疗队员每人一块梅花表,刘锦纷十分珍惜这块表,二十年来一直佩戴着。年10月25日,国妇婴的部分医疗队成员也重返了唐山,他们参观访问了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还在那里与唐山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
土法上马医疗队自制蒸汽喷雾呼吸机(徐建中提供)06历史贡献永不灭经验教训启后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救援唐山从第一批医疗队出发到第三批医疗队于年3月18日主体撤回上海历经了近两年的时间。近两年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疗队秉持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精神,为灾区伤病员的救治与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医疗队也从救援时间、药品器械的供应、人员配备和编制、运输及后勤工作几方面对此次救援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为今后的抗震救灾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时间就是生命。唐山大地震发生于28日凌晨3:42分,第一批医疗队于28日晚上六点都已接到通知,晚上八点全部准备完毕。可医疗队直接参加战斗的时间却是在震后第四天的清早。道路不畅是医疗队历时三天之久才到达唐山的重要原因。如果可以早一天参加救治工作,可能就会挽救更多的生命。可见尽快缩短路途的时间是抗震救灾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合理配备器械、材料和药品。医疗队在救援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导尿管不足,这是医疗队在事前没有遇见的。因此,根据发病规律和伤员的比例分类在不同的阶段解决相应的轻便而适用的器械和药品是抗震救灾应该做的。
三,合理配置医生结构。地震后,房屋倒塌,外伤病人居多。震后第一天最危重危急的是颅脑外伤及肝、脾、肾等内脏破裂。接下来,医疗队急需解决的是四肢骨折、盆骨骨折、胸锁骨折、严重挫裂伤、截瘫、颅脑外伤、泌尿系统损伤等疾病,尤其是骨折和挫裂伤占到了70%~80%。但是,医疗队中的外科医生和骨科医生是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实需求的。医院来说,医院的外科医生和骨科医生才20多名,加上缺乏的药材器械和水电资源,远远不能够满足多名伤病员的治疗,在这些病患中,出现休克、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甚至是处于半昏迷状态的重伤病员就有多名。因此,当天能到灾区的医疗队需要多配备一些脑外科和普外科医生,以后根据不同阶段则需多配备骨科医生,适当配备泌尿科医生,一周后则内科传染病科医生要加强,对于医疗队员力争精干,一专多能。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四十年了,回首在唐山抗震救灾的峥嵘岁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疗队员们仍激动万分,这段令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不仅使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治病救人的能力得到快速提高,更使他们仁爱、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得到了无限升华。再看如今的唐山,灾难和伤病早已远去,新唐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人们从没有忘记四十年前那段历史,更不会忘记那些在救援唐山中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英雄们。
唐山地震()因陋就简救治伤员(邱蔚六提供)转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