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PC膜中的亚纳米通道制备。(a)通道生成的示意图。步骤1:SHIs辐照原始膜,在膜中产生离子轨迹。轨道核心被红色虚线包围。插图显示了PC膜的化学式。步骤2:紫外线(2mW厘米-2)使辐照膜对轨道芯中的聚合物链进一步敏感化。步骤3:脉冲电处理膜,以在轨道芯中排出聚合物片并形成微小通道。(b)SHI辐照前后PC膜的照片。(c)原始膜以及Kr(2×离子cm-2)、Xe(1×离子cm-2)和Ta(1×离子cm-2)离子辐照PC膜的紫外线吸收光谱。(d)3小时UV敏感化Xe-20μmPC膜的蚀刻电流随蚀刻时间的变化。(e)不同UV敏感化时间Kr-6μmPC的离子传导率与蚀刻时间的函数。(f)单通道的平均离子电流,所有薄膜都电蚀刻了2小时。
图2电蚀PC膜的电荷选择性和通道直径范围。(a)在不对称溶液条件下获得的电蚀PC膜的不对称电流电压特性。电解槽的一侧填充了0.1M四聚苯乙烯氯化铵,另一侧填充了0.1M氯化铵水溶液。(b)在5V电压下,0.1M季铵水溶液中通过蚀刻PC膜的离子电流。从小到大的阳离子依次是氨离子、四甲基铵离子、四乙铵离子、四丙基铵离子、四丁基铵离子和四戊铵离子。(c)电蚀刻膜的电压激活非线性I-V特性和(d)0.1M浓度的几种电解质溶液中化学蚀刻膜的欧姆I-V特性。插图显示了相应膜的SEM图像。两个膜都厚6微米,通道密度为1×厘米-2。
图3各种电蚀膜的离子电流和通道直径分布。(a-c)0.1M季铵和氯化铵水溶液中在5V电压下获得的电蚀膜的离子电流,横坐标为阳离子大小。(d-f)不同紫外线敏感化时间的电蚀膜的通道直径分布。(a,d)Kr-6微米PC在0到6小时之间被紫外线敏感化;(b,e)Xe-20微米PC在0到6小时被紫外线敏感化;(c,f)Ta-6微米PC在0到3小时被紫外线敏感化。
图4平均通道直径为5.0?的电蚀刻膜中离子传输的浓度和pH依赖性。(a)KCl电解质不同浓度下膜的I-V曲线。随着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增加,通道口附近离子的水合直径会减少。(b)膜电导率是各种电压下氯化钾浓度的函数。虚线是以G=A×Cb拟合的结果。(c)在0.1MKCl溶液中获得的膜的I-V曲线,具有不同pH值(pH1到7)。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通道从阻塞状态转向打开状态。(d)膜电导率与pH值的关系曲线。灰色线表示PC膜的等电点(IEP=4.6)。
图5在0.1M浓度的各种氯化物水溶液中获得的电蚀膜的I-V特性和导电性。除LaCl3(pH4.5)外,所有溶液均调整为pH6.5。(a–c)紫外线敏感化时间为0、0.5、3和6h的Kr-6微米PC的I-V曲线,(b)紫外线敏感化时间为0、0.5、3和6小时的Xe-20微米PC,以及(c)紫外线敏感化时间为0、0.5、1和3小时的Ta-6微米PC。(d–g)Kr-6微米PC、(e)Xe-20微米PC、(f)Ta-6微米PC和(g)通道直径为16纳米的化学蚀刻PC膜与水合离子直径关系曲线。
图6电蚀膜的离子电导率和选择性。(a)6和20微米厚的PC膜中Li+、Mg2+和La3+的电导率与平均通道直径的关系曲线。(b)Li/Mg和Li/La选择性比与平均通道直径的关系曲线。虚线表示选择性比为1。
图7在混合电解质溶液中获得的电蚀膜的离子渗透性和选择性。(a)电透析装置的原理图。进料溶液是含有0.1MLiCl、0.1MgCl2和0.1MLaCl3的混合电解质溶液,出料液是去离子水,施加10V电压驱动离子通过膜。(b–d)Li+(黑圆)的传输速率以及Li/Mg(红圈)的分离比,使用(b)敏感化时间为0至6小时的Kr-6微米PC,(c)敏感化时间为0至6小时的Xe-20微米PC,以及(d)敏感化时间为0至3小时的Ta-6微米PC。
文献来源:IonicTransportandSievingPropertiesofSub-nanoporousPolymerMembraneswithTunableChannelSize.ACSAppl.Mater.Interfaces,13,?
本期投稿:SPZ
本期编辑:ZSH
版权所属,转载请注明。
意深才浅,拙著多有不足;
不妨留步,说说您的看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