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恩施市的小男孩小雷,在他出生时,父母就发现她的后背上长了一个软软的、圆圆的肉包。“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是脊髓脊膜膨出,但是因为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没办法治疗这个病。父母想孩子年龄还小,等他长大一点医院治疗。”小雷的父母告诉记者,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她背上的肉包也在长,新问题随之而来,他逐渐出现了小便失禁、右下肢走路不灵活等症状。小雷的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均被告知手术风险较大,手术后她可能瘫痪、大小便完全失禁等。医院碰壁之后,经人介绍,小雷的父母带着医院神经外科,找到了杜浩主任。
详细检查后,要想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及时手术.杜浩主任在显微镜加诱发电位电刺激下,找到了小雷背部受压迫的神经,并切除了挤压神经的多余脂肪,使神经获得松解,接着又对其进行了康复治疗。如今,即将出院的小雷可以自行解小便了,恢复良好。
医院神经外科杜浩主任说患有脊髓脊膜膨出,一般在出生后1~3个月内做手术比较好,以防止包块壁破裂,病变加重;如果包块壁比较厚,可以等孩子1岁半后再做手术;如果包块壁比较薄或已经破了,必须马上做手术。一旦出现运动功能的障碍,如肢体的无力和麻木等,发生尿失禁的,有部分患者难以恢复正常。因此一旦发现,无论有无症状都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切除患者脊柱外的膨出物,松解脊髓和神经根粘连,将膨出的神经组织回纳入椎管,修补软组织缺损,避免神经组织遭受持续性牵扯而加重症状。
“对于长期小便失禁或夜间遗尿或神经系统症状持续加重的隐性脊柱裂患者,手术中还要切除压迫神经根的纤维和脂肪组织。”杜浩主任说,医生手术中游离神经根时,最好在显微镜和术中电生理检测下进行,能避免神经损伤。
“过去的手术方法因技术原因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治疗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拴系合并的大小便功能障碍时,医生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转的大小便失禁及下肢瘫痪、麻木等。我们正在加大普及和宣传相关方面的临床知识,使患者家属在患儿刚刚出生时就认识到后背部的包块、血管痣、皮肤凹陷和多毛等并不是现象表面,可能存在椎管内的脊柱和脊髓先天畸形。应该早作检查,近早手术,切勿在出现明显症状后再匆忙手术,可能会后悔终生。随着现代麻醉和神经重症监护的重大进步,目前患者年龄并不是制约手术的问题。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