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逯某,汉族,男性,43岁,南阳唐河县人,以“骶尾部溃口间断流脓2年,右臀部肿痛18月余,加重2天”为主诉,以“骶尾部窦道、右臀部肿物”为诊断收住入院。
现病史:患者自述2年前因骶尾医院行切开排脓术,术后切口形成溃口,间断流脓,未予治疗。18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臀部肿痛,医院行切开排脓,肿痛缓解。2天前再次出现右臀部肿痛,逐渐加重,医院行针吸排脓,症状缓解不明显,遂来我院就诊,收治入科。
既往史:先天性显性脊柱裂,脊膜膨出。26年前因足小趾骨髓炎行足小趾切除术导致足内翻,感觉丧失,活动障碍,需借助拐杖行走。糖尿病病史4年,口服二甲双胍及消渴丸,血糖控制可,脑梗塞病史4年,间断口服血栓通胶囊,1年前再次出现脑梗,现已恢复。
患者入院专科检查及阳性体征照片如下:
中医诊断:骶尾部窦道
湿热下注
西医诊断:1.骶尾部窦道
2.右臀部肿物
3.先天性显性脊柱裂脊膜膨出
4.左足内翻
5.糖尿病
6.脑梗塞
入院辅助检查具有阳性结果的如下:
尿常规
瘘管造影
CT检查(局部):
核磁检查(局部):
造影后第5天,行腹部立位片检查:
目前影响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时右臀部肿痛,由于骶尾部痛觉丧失,遂静脉基础麻醉下行:右臀部肿物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物呈分叶状,囊壁较厚,囊内容物为淡褐色稀薄液体,病理回示:坐骨结节囊肿。
相关资料:
脊柱裂的发生原因主要是胚胎期成软骨中心或成骨中心发育障碍,以致双侧椎弓在后部不相融合而形成宽窄不一的裂隙,多发于第1和第2骶椎与第5腰椎处。
脊膜膨出型:以腰部和腰骶部为多见。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脊膜通过缺损的椎板向外膨出达到皮下,形成背部正中囊肿样肿块。其内容除少数神经根组织外,主要为脑脊液充盈,因此透光试验阳性,压之有波动感,重压时多出现神经根性症状(骶丛后根)。
骶管囊肿属于硬脊膜囊肿,起源于脊髓被膜,脊柱裂脊膜膨出也起源于脊髓被膜,属于硬脊膜膨出,二者相通的解剖学基础?
陷阱与困惑:
1.骶尾部溃口有骶管囊肿感染引起?骶管囊肿呈分叶状?与脊柱裂脊膜膨出相通?
2.行根治术需要切除骶骨4和5,骶前出血的处理?与脊柱裂脊膜膨出相通,逆行颅内感染的处理?损伤神经?
3.局部痛觉丧失,痛觉属于浅感觉,传导通路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树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在皮肤内,其轴突形成脊神经后根。是脊柱裂脊膜膨出压迫骶丛后根所致还是手术切开损伤局部皮下神经所致?为什么只限于局部?
4.前列腺占位是囊肿?肿瘤?还是造影剂?前列腺肿物是否与骶尾部窦道相通?前列腺肿物与泌尿系感染是否相关?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