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医院医院。万常住人口,徒步15分钟,基本都能就医。大型医院医院,实力相当、费用相近、医保报销也相一致。东莞拆除了制约医院发展的“玻璃门”,在设备许可、技术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开辟审批绿色通道,以便医院破茧而出。
近年来,广东东莞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借助高等医学院校资源优势,在设备、人才等方面下重本,技术及服务不断提升,逐渐赢得市民的信赖,成为医疗改革的重要推手和医疗服务市场的重要补充。
如何增加数量?
规划引导,社会办医助力化解“看病难”
“民营医疗机构的兴起,与需求有密切关系。”医院副院长江东新说,“东莞外来人口曾超过千万,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好几倍,公立医疗资源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初,东莞就开始探医院,尝试合作发展民营医疗机构。”
坐落医院,医院的典型。该院于年正式成立开业,总投资达8.4亿元,年门诊量达万人次,住院量4.6万人次。
“医院是全省最早设立导诊服务的。”该院副院长张中银介绍,“患者来首诊,先办张卡,以后凭卡随时到各科室就诊,不用再为挂号多排一次队。”
“东莞把民营医疗机构列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规划布局。”东莞卫计局副局长叶向阳介绍,“东莞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得益于政策扶持,东莞的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迅速成长为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强的医院。“东莞五年前就达到了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设定的到年社会办医占20%左右的目标。”叶向阳说。
据不完全统计,东莞市累计吸引53亿元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院。年12月底,东莞医院达到41所,医院的40所。全市开放床位张,医院开放床位张,占25.3%。
“除去农田和生态绿化空间,东莞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医疗机构1-2家。”江东新说,“有了社会办医疗机构补充,东莞基本实现了‘步行15分钟可就医’的目标,有效解决了万常住人口看病难问题。”
“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需要合理规划、有效引导,关键是拆除制约医院发展的‘玻璃门’。”谈到东莞如何加快发展社会办医,叶向阳说,“在设备许可、专科建设、科研立项、技术准入、医保定点、医师多点执业等方面,医院与医院都一视同仁。”
东莞专门成立了医疗机构设置受理办公室,实行首受部门负责制和开辟审批绿色通道,以方便民营医疗机构的设置申请。
如何保证质量?
阳光监管,医保定点有效破解“看病贵”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一些东莞市民对一般的民营医疗门诊或小型医院心存疑问,但对于东华、康华、台心等大型医院,医院差别太大。
“医院差不多。”日前到医院肾内科复诊的甄女士说。据东莞社保局统计的年患者次均住院费,一级、二级、医院分别为元、元、元,医院则分别为元、元、元。
东莞在医保报医院开放,允许参保医院或医院。在医院就医享受的待遇标准、医院完全一致。目前医院70家,其中,医院有27家,占38.6%。
“医保患者业务量占医院的三至四成,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医院的赵鹏图副院长介绍,“医院,就要执行标准接受监管,否则就会受到处罚,甚至取消定点资格。”
“社保局和医院按照标准进行日常监管。”东莞社保局医疗保险科袁鹰科长说。据介绍,东莞将卫生监医院剥离,成立了33个镇(街)卫生监督所,便于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监督。
“对于医保定点患者,能开什么药,开多少药,都是有标准的。”在医院消化内科,医院的阳光用药管理系统进行演示。在该科住院的欧先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四天住院费用合计.20元,个人负担起付金元,其余绝大部分由医保承担。
“对于社保患者和自费患者,都严格执行广东省物价局和卫生部门核定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用药、治疗一样慎重。”张中银说,“按照政策,医院的治疗费、药物价格可以浮动,但实医院,不敢浮动,否则在医疗市场上会形成价格劣势。”
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年11月,东莞启动首次分级管理评审工作,从符合条件的66医院中评出53家首批获得社保A级资格,其中就包括14家社会办医疗机构。
如何有序发展?
错位竞争,医院依托特色发展
“医院如单做高端,市场太小;如果只做基本,没有特色,也很难有长远发展。”医院陈亮祺院长说,“当时,东莞的政策鼓励兴办医院,虎门地处广深交通要道,骨伤病人较多,医院可以走特色发展道路。”
为提升医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东莞鼓励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合作,如医院与中山大学、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医院与同济医学院等。对医院新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财政给予10万至万元一次性补助,并专项资助医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
东莞坚持综合和专科互补,大力扶持基础好的医院医院等级评审。年,医院和医院先后通过了广东省医院等级评审,成为广东省首批医院。
医疗服务差异竞争的效应,在相关数据中有所体现。东莞市卫生计生局报告显示,年,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数为万人次,其中社会办医疗机构万人次,占比24%;全市医疗机构总出院为89.6万人次,其中社会办医疗机构出院为21.2万人次,占比24%。
“医生队伍结构‘两头大、中间小’,返聘的退休医生、应届毕业生多,年富力强的业务骨干主要靠引进。”谈到医院的短板,赵鹏图坦言,“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靠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加快推进。”据统计,年至年,东莞全市办理多点执业医师注册审批人次,其中第二执业地点为民营医疗机构的有人次。
“医院用人机制灵活,虽然人事档案挂在东莞市人才交流中心,但学术研讨、职称评定都不受影响,医院差不多,单位福利也不错。”从内地医院来到医院神经内科担任主任的谭琦说,“在这里救死扶伤,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医策转载自人民网)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