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的首届“中国医师节”优秀医师评选表彰活动中,榆林二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惠勇、医院主任医师杜向东、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杜光勇同志荣获陕西省首届“中国医师节”优秀医师称号。此荣誉的获得,是省卫计委对我市医疗工作者的充分肯定。惠勇:中马友谊的健康使者
在遥远的非洲,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眼里只有病人,而无国界之分。他们抛家别子,忍受着对亲人的思念,为深受疾病之苦的当地民众消除病痛,带来健康和希望。他们心怀对祖国的赤诚和异国病患的深情,浇灌出来的友谊之花在非洲大地灿然绽放。
惠勇,榆林二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年,他积极主动报名参加中国援非医疗队,经层层选拔、考核、培训,光荣的成为了一名中国援非医疗队员。年3月,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嘱托、亲友的祝福,抵达马拉维,开始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马拉维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位于非洲东南部,人口.8万,人均寿命为46.3岁。官方报告显示,马拉维15-49岁人群中约19%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但实际住院病人只能到达50%,很多手术病人携带艾滋病毒。疟疾发病率高,很多患者都有疟疾并发症,医疗队员随时都可能被带疟蚊虫叮咬而感染疟疾;在马拉维一般感冒发烧少见,一旦发烧多为疟疾。
惠勇被安排在医院工作,医院,任麻醉科主任,主管临床麻醉和中心ICU。病患多,病情复杂,重症患者多,麻醉科的任务繁重,手术患者无术前检查,普遍凭患者的眼睑红润判断贫血程度;血源紧张,经常发生患者因无血而失血性休克死亡;麻醉设备陈旧老化,无自动麻醉机,全麻需要手捏皮球完成;麻醉药品短缺,许多国内淘汰的药品仍在使用。每天手术从早上到下午,经常不能按时下班,甚至昼夜连轴转。但这些情况他都一一克服,顺利开展了各项麻醉工作,并对当地医生的麻醉工作给予技术指导,开展了硬膜外阻滞、颈丛和臂丛神经阻滞等技术,填补了当地麻醉项目的空白,受到当地同事和其他援助国医生的尊敬。
这里经常停水,没水做饭、洗漱,生活中的考验丝毫不亚于工作中的挑战。他和队友克服了种种在国内无法想象的艰难,发扬救死扶伤精神,创造条件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展现了中国医生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作风,得到了马拉维政府的称赞。当其他国家的援助医生对我们援外医疗队的医疗技术竖起大拇指时,当马拉维医生握着他的手说惠医生你是我们科里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时,作为中国医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杜向东:力争为苏丹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杜向东,榆林二院医院主任医师,年至年,入选国家援外医疗队,圆满完成执行医疗援外任务,受到苏丹共和国卫生部援非表彰。
作为中国援苏丹医疗队第31批队员,到苏丹后杜向东主动医院。医院是中国政府在苏丹新组建的医疗点,由于远离首都喀土穆,这里就成了达马津医疗第一线,也是战争第一线。医院位于青尼罗河州达马津市,毗邻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常年战乱不断,治安堪忧,加之众所周知的恶劣气候,生活工作环境异常艰辛。人民网曾作过题为《中国援非三点一线医疗援助格局的全面建成》的专题报道,称战乱严重威胁着这里每一个人。疟疾、霍乱和黄热病在这个国家肆虐流行,队员们的生命和健康时刻受到威胁。
当地缺医少药,骨科医生更是凤毛麟角,疾病预防保健无从谈起,中国医生不仅要治疗病患,还要兼顾培训医护、宣教、保健等工作。队员们每天要承接方圆数百公里的骨科病人,前来就诊的患者辐射面包括周边的埃及、利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八个国家,所以掌握日常的语言交流也是队员们的必修课。苏丹医疗卫生底子薄,设施简陋,器械严重短缺,加之极为不便的交通,有些患者医院,包括很大一部分枪伤患者,入院时伤口已经感染,这些病患诊治起来异常棘手,手术困难重重。尽管如此,队员们经过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总能采用各种方法完成诊治,切实减少当地病患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中国医生甘于奉献、不求回报地辛勤工作,每一位苏丹人都是有目共睹的,下午才能吃到中午饭、夜以继日完成手术已是时空见惯,队员们所到之处,众口皆碑,好评如潮。苏丹人把队员们当作救星,一种儿女依偎在父母怀里的踏实依靠感,这是在极度恐慌的世界里流露出的最真实的善良人性,不管是老者、壮年或是孩童,微笑是分裂、战乱、疾患剥夺不了的。
当地的卫生主管部门和院领导对中国医疗队的骨科工作给予高度赞扬和认可,在结束达马津工作时的欢送和授奖仪式上,州卫生部长诚挚地感谢每一位中国队员,倡议让博爱、奉献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深深扎根达马津。中国医疗队的到来使青尼罗河的骨科从无到有,以往所有的骨科病人都要辗医院去治疗,如今除了极少数的病人要转往首都外,其余医院治疗,极大地缓解了地方财政紧张的局面,因为地方要负担病人百分之七十的医疗费用,
他和队友在忙碌而紧张的工作之际,还主动承担了苏丹医护的教学工作,教会苏丹医生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识,示教他们一些规范的操作和手术,力争能为苏丹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杜光勇:操天下头等大事,做人间顶上功夫
古时候,有一家理发店的店联颇为有趣,写的是“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在临床科室中,有一专科做的同样也是“顶上功夫”,但却不是毫末技艺。相反,用另一家理发店的店联来形容更为恰当:“操天下头等大事,做人间顶上功夫。”这个专科即为神经外科。西部访问学者、榆林二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杜光勇,就是那位有着“操头等大事、做顶上功夫”绝活儿的人。
——在颅脑创伤的救治方面,他率先在陕北地区开展了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横窦损伤修补术、颅内血肿微创钻孔引流术、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腰大池置管引流术等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开展成功的挽救了许多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特别是在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救治成功率大于90%以上,远远超过国内外60-70%的水平,同时由于手术时间短、手术副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其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开展了颅骨缺损的超早期成型术、使颅骨缺损患者的手术修补时间由原来的3-6月提前到了4~6周进行修补,减少了由减压引起的癫痫、心理恐惧、意外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效果明显,患者恢复良好,这项技术在当时属国内领先水平。
——在颅内肿瘤的治疗方面,在陕北地区率先采用显微技术成功开展了脑胶质瘤、大脑镰旁巨大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前颅窝底巨大脑膜瘤等的切除术,尤其是率先、独立完成了脑干胶质瘤、前颅窝底巨大脑膜瘤、鞍结节巨大脑膜瘤、斜坡脑膜瘤切除术,效果满意;这些手术的难度及技术要求在神经外科领域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成功地开展了侧脑室动静脉畸形、脑叶动静脉畸形、脑干动静脉畸形切除术、脑动脉瘤手术夹闭及栓塞术、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及综合治疗等等;多年来,在陕北地区急诊完成了数十例脑干大量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尤其年和今年6月成功地为2例脑干大量出血(出血量分别约20ml、12ml)合并自主呼吸停止(分别20小时、5小时)的患者实施了开颅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在医学上不仅仅是风险大和手术难度大的问题,更是一种奇迹和创举。年7月应邀在青岛修订了脑出血后脑水肿管理专家共识,制订了全国性治疗规范。
——在功能及先天性疾病方面,成功地开展了癫痫、脑积水、脑膜脑膨出的手术治疗。尤其是对脑积水的治疗具有较深的研究和贡献;曾于年3月应邀在苏州修订了小儿脑积水的全国专家共识,制订了全国性治疗规范。同时,率先提出了低压性脑积水的概念,并大胆的开展了低压性脑积水的手术治疗,其压力设置明显低于正常颅内压(40-50mmHo2),通过临床观察效果显著。这在国内尚属领先水平。
——在陕北地区率先采用显微技术成功地开展了髓内、及髓外肿瘤切除术、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枕下减压+扩大成型术、脊髓空洞转流术、脊髓栓系松解术等等。完成了出生仅1天患儿骶脊膜膨出合并脊膜破裂的手术治疗。这些技术填补了陕北地区多少年来脊柱脊髓方面的空白。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