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精神,80年薪火相传
解放医院继承和弘扬
白求恩精神纪实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11月8日电(记者钟紫舟、陈江文、刘会宾、张彬楠)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传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11月7日,传承白求恩精神研讨会,在白求恩亲手创建的解放医院隆重召开。与会代表围绕继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的经验体会,研究探索新时代传承白求恩精神的方法路子,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弘扬白求恩精神、白求恩传人,不断汇聚强军兴军能量,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国家卫生计生委、河北省卫生计生委、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等余个军地单位有关同志参加座谈,来自加拿大、英国、印度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应邀出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竺为此次活动发来贺信。
医院吴广礼院长主持会议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白求恩用生命书写的“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伟大精神,集中体现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爱情怀,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争创一流的工作标准,值得全社会乃至世界广为学习和礼敬。白求恩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高度契合,与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融共进,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跨越时空的穿透力,是医疗卫生战线特有的家风和财富。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应自觉肩负起传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的历史担当和政治责任,聚力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发展、焕发白求恩精神的时代光彩。
医院鲁建辉政委讲话
与会医疗卫生系统代表纷纷表示,要积极行动起来,踊跃投身继承和弘扬白求恩精神、树立新时代联勤部队形象的生动实践,矢志不移做好白求恩传人。“时代先锋”白求恩医疗队队员步建立告诉记者:“作为白求恩医疗队的一员,要一如既往的保障好官兵,服务好人民,以实际行动践行白求恩精神。”
传
承
深秋,河北省城石家庄。医院门前,就诊患者络绎不绝。
医院大门,一尊高大的白求恩雕像巍然矗立。医院,就是白求恩当年参医院——医院,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唯一成建制医院。
80年岁月积淀,白求恩精神薪火相传,持久激励着医护人员投身改革强军实践,为广大军民健康护航。在医院大门口,一块块奖牌熠熠闪光:“医院”、“医院”、“医院”、“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单位”……
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医院,追寻接过白求恩听诊器、手术刀的军中传人,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广大军民的足迹。
01
假如战争来临,我们就是下一个“白求恩”
这是一个跨战区、跨体系、跨兵种救治伤病员的故事。
今年初,西部战区某旅战士胡正成拨通该院为部队服务热线,称自己患有罕见的布加氏综合征,3医院未愈,光检查结果就有一书包、20多斤重。可是,胡正成所在部队,超出了该院的保障范围,跨体系、跨战区接受疑难病症患者,担风险不说,由于少有先例,住院手续比较难办。
该院党委“一班人”研究后认为:“战士生命高于天。确保改革当下不断供、不漏供,党委就要有担当!”随后,该院特事特办,简化手续安排小胡住院手术,挽救了战士生命。
“医院不是简单的医疗保障关系包片挂钩,更是战场上对战友庄严的‘生命承诺’。”谈及这件事,医院领导说,“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实现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医院就要牢记姓军为兵根本宗旨,把为兵服务当做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大事!假如战争来临,我们就是下一个‘白求恩’。”
应当之中见担当。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官兵生命保卫战,在他们看来都是责无旁贷,都是分内之责。
——原27集团军战士陈增华突发重度中毒性脑膜炎,医院紧急协调抽调军地23名专家全力进行抢救,使这名战士在重度昏迷81个小时、生还率不到10%的危重情况下,奇迹般康复。
——他们联合3家医院展开接力救治,经过27天生命坚守,成功将重度昏迷13天的海军某部患乙型脑炎的战士张辉,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年7月,他们多学科协作,救治训练中突发热射病的学员徐鹏举,战胜高热、急性肾衰、肝衰、神经系统损伤等危重病情,使他康复重返训练场。
面对这一个个救治奇迹,医护人员谈起救治过程反复说一个词——“应当”。
他们所做的何止于此——
增设军人门诊和军人内科,推行军人“后计价”制度,落实军人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取药和住院“六优先”,做到看病“零门槛”、检查“零审批”、住院“零待床”。
成立为兵服务办公室,聘请为兵服务监督员,安排一名副院长专职负责,把为兵服务纳入综合目标管理,实行“一票否决”。
制订《为部队优质服务工作措施》、《联勤优质服务方案》等规章制度,建立科室主任下连当兵和青年医师进军营制度,让官兵不出连队就能看病,医院优势医疗资源,搭建联勤卫勤服务新平台,打造为兵服务“升级版”。
使命如山赢得信赖一片。去年底,机关营区整体搬迁的体系部队原第27集团军的领导,医院领导话别时深情地说:“上战场,把战士的生命托付给你们,我们放心!”
又逢新兵入伍季,记者在石家庄街头,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往武装部报名。他们说,医院,把孩子交给部队健康有保障,我们放心!
02
创收几个亿,不如老百姓一声满意
今年6月4日,是医院神经内科原副主任张笋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患者郭喜凤带着自制的小咸菜来到家中,看望张笋的家人。
“张笋对我的好,一辈子也忘不了。”她告诉记者,十年前,她得了重症肌无力,成为张笋的病人。住院一个多月,不管什么时候,张笋总是热情接待、耐心解答、精心治疗,她和张笋结下了深厚情谊。出院后,遇到不舒服就给张笋打电话,每打必应,从未嫌烦。有时因病不能动弹,张笋还到家中治疗,分文不收。
送礼不要,红包不收,请吃不到,但张笋留下了郭喜凤自制的小咸菜。一到黄瓜、萝卜下来的季节,郭喜凤都要给张笋送咸菜,一送就是十年。
在张笋的家中,除了郭喜凤,还有两外几名患者。他们正在和张笋的母亲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就像一家人。患者李杏敏说:“张笋走了,我们会像对待自己的妈妈一样,照顾好她的妈妈。”
患者满意,是对医生最大的认可。这一天,革命老区阜平县下庄乡面盆村一家5口人,给医院送来一面崭新的锦旗。当地卫生院的一名医生告诉记者,制作锦旗的多块钱,是一家人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救命之恩是任何人都难以忘怀的。年9月20日午夜,一家人因误食毒蘑菇发生严重食物中毒,生命垂危!正在当地开展医疗帮扶的该院医疗队发现后,立即联系后送抢救。
腾出专门床位、多科室专家联手、开辟救治绿色通道……经过20余天救治,一家五口全部康复出院。考虑到患者家庭贫困,医院决定,诊疗、交通、食宿和陪护等费用全免。
不花一分钱,闯过鬼门关。免费抢救5名老区困难群众,医院发扬救死扶伤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缩影。医院领导说,医院不是企业,更不是盈利机构。为民服务,就是要发挥军队医疗资源优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记者注意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很多都是周边区县的贫困群众。他们说,都是冲着“白求恩”和“解放军”的牌子来的,这里看病服务好、价格低,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创收几个亿,不如老百姓一声满意。”在医院采访,记者听到院领导谈论最多的不是“创收”“盈利”“床位”这些字眼,而是“爱心”“减免”“优惠”等词汇,尽显医院的爱民情怀和社会责任。
“医院是我的家,家里有事了,哪能站在一边不管?”近日,医院血库RH阴性血告急的消息,邢台患者张延北驱车百余公里前来义务献血。年底,张延北脸上的肿瘤几乎覆盖了大半张脸。术前检查为罕见的RH阴性血,血源告急。医院发动省市十几家媒体呼吁有同类血型的市民献血。仅仅2天时间,社会各界无偿献血0多毫升,使张延北如期进行了手术。
为了给患者省钱,医院公开承诺: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不乱做检查,不开大处方;建立检查单、处方公示制度,对多发病、常见病实行最高限额;设立住院病人费用查询系统,医院中最低。老百姓说:到医院看病,心里踏实!
03
虽然身处大山里,但党和军队没有忘了咱
深秋,河北唐县牛眼沟村。医院骨二科主任主任步建立带领2名医生,驱车多公里回访十八岁的甄一。
当看到他能够自己拄起单拐,独立完成如厕、洗漱等动作时,步主任长长舒出一口气,说:“从现在的情况看,手术效果非常好,他的肢体功能正在一天天恢复。”
这个消息,让甄一全家无比激动。这一天,他们盼了好多年。甄一患有先天性脊柱裂、硬脊膜膨出、重度双足外翻等多种病症,一直到三四岁还站不起来,两条腿像面条一样没劲儿,大腿以下没有知觉。后来安上了支具,他拄着双拐坚持上学。由于脚踝骨长时间摩擦支具,常常磨掉脚踝的皮,甚至露出骨头。
牛眼沟村是当年白求恩战斗过的地方,白求恩曾给60多位乡亲治过病。从小听爷爷讲白求恩救死扶伤故事长大的甄一,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位像白求恩一样的大夫来治好他的病。
7年前的一天,医院白求恩医疗队到村里义诊。得知甄一的病情后,他们决定帮助甄一凭自己的双腿站立起来。从年开始,医院先后免费实施8次大型手术治疗,一次比一次艰难,但一次比一次让甄一更接近康复。
“人民血库作银行,百姓火炕作病床,省吃俭用作军粮。”这几句歌谣,是太行革命老区军民鱼水深情的写照。医院当年就把药房、诊室设在群众家中,老区人民为抢救伤员、支援部队作出了巨大贡献。
牢记自己从哪里来,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从6年起,医院启动“重走白求恩路·老区健康行”活动:沿着当年白求恩战斗过的足迹,义务行医、分文不取,把爱心和健康送给老区人民。
从松岩口村白求恩模范病室,到孙家庄村小庙手术室;医院旧址,到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多年来,医院的足迹遍布河北、山西50多个县、多个乡镇,累计行程10万多公里,发放药品多万元,免费为老区群众看病治病16万多人次。医院所到之处,乡亲们说:“白求恩又回来了!”
革命老区山高林密,群众居住分散,巡医问诊只是杯水车薪,留医待诊也非长远之计,只有培养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医院建立起了巡诊一次、帮带一批基层卫生机构、培养一批医疗人才的“三个一”机制,提高基层卫生机构“造血”能力。
唐县军城镇黄石口村,白求恩去世的地方。医院和镇卫生院签订帮带协议建立“医疗联合体”,每年定期巡诊、进行技术帮带、免费培训乡村医生等。从7年5月开始,对医疗帮扶形式进行拓展,制定了偏远贫困地区医务人员免费进修、远程医疗咨询等技术帮带实施计划,先后与河北、山西多家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共开办各类学习班余期,接收地方进修生近千人,帮带医务骨干上万人次。
光辉历史解放医院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医院二所,年11月,扩建医院。年6月,白求恩到院工作,年11月,不幸以身殉职。年1月,医院被命名为医院,印度援华友人柯棣华任首任院长。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参加平型关战役、陈庄歼灭战、黄土岭战役、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战斗,收治伤病员28万人次。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攻坚战、太原战役、平津战役等近百次战役战斗,收治伤病员近万人次。抗美援朝时期,2次抽组医疗分队赴朝鲜参战,医院成功救治后送伤病员人。
和平建设时期,先后执行西藏平叛,邢台、唐山抗震,驻马店抗洪等军事活动和抢险救灾医疗救治任务。
进入新世纪,先后圆满完成小汤山抗击“非典”、利比里亚维和、汶川地震、“和平天使—9”中加联合救援行动、“使命行动—A”战役演习、“日遗化武”销毁卫勤保障等重大任务。涌现出“战斗英雄”邢竹林、“模范军医”梁克融、“特等功臣”崔志英等百名功臣英模。在白求恩精神的感召下,“新时期的白求恩”石磊、“勤政廉政的好院长”侯艳宁、“白求恩式的好军医”张笋和“时代先锋”白求恩医疗队等重大典型相继涌现。
为了纪念这两位伟大的国际友人,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年、年,我院先后建立了白求恩纪念馆、柯棣华纪念馆,聂荣臻元帅和叶剑英元帅分别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年我院经中央军委批准,成为全军第医院,先后接待80多个国家近3万名国际友人参观访问。
经过近80年的建设,医院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大医院,展开床位0余张,年门诊量.2万人次,出院病人5.1万人次。医院是国家批准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级外周血管介入、冠心病、心律失常诊疗培训基地和脑卒中筛查基地,全军、军区和河北省医学专科(专病)中心20个。先后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医院”,被表彰为“全国医院”、“全国首批医院”、“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被总部评为“十一五”医院、全军维和工作先进单位和连续7年的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单位。
由于历史背景特殊,该医院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