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宝发育过程中,下肢骨骼发育对儿童的站立及行走姿势起到关键的作用。常见的小儿下肢及足部的异常姿势有膝内翻、膝外翻、膝过伸、足内翻、足外翻、扁平足和拇外翻等等,如果不及时干预,对宝宝未来的生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足外翻
膝过伸
一、如何判断宝宝的下肢姿势是否异常
小儿下肢骨骼姿势发育规律
?第一阶段:出生后-1岁半
膝内翻(“O”型腿)腿型发育阶段
?第二阶段:1岁半-2岁
腿型变直的阶段
?第三阶段:2岁-3-4岁
膝外翻(“X”型腿)腿型发育阶段
?第四阶段:4岁-6-7岁
膝外翻改善或变直阶段
新生儿?6月龄?18月龄?2岁半?3-4岁?4-6岁
膝内翻(O型腿)
指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
膝外翻(X型腿)
两足并立时,两侧膝关节碰在一起,而两足内踝无法靠拢。
二、如何判断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异常
1、一岁半内立位膝距大于3cm,或有明显膝外翻,考虑病理性;
2、两岁以后出现踝距大于3cm,或有明显膝内翻,考虑病理性;
3、以上两种情况需进一步拍X片,确诊是否为病理性。
经检查膝内翻或膝外翻如果是佝偻病引起的,则需对因治疗,如是由于体重肥胖或站立过早等原因引起的,需首先控制体重,改善姿势,并通过物理方法固定腿型:
物理固定法
三、常见的几种下肢异常
01
足外翻
根据婴幼儿足外翻的程度及表现可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
??轻度:后足外翻,未见前足外翻
??中、重度:后足外翻伴有前足外翻,足外侧缘及小脚趾不着地。
轻度足外翻
中、重度足外翻
干预方法:
1、可通过给足外翻轻度的患儿增强下肢肌张力,穿戴机能鞋,较大儿童训练跑、跳等;
2、对于中、重度足外翻患儿在进行对症治疗,通过物理治疗改善肌张力、矫型鞋垫、矫型鞋等方法。
02
马蹄内翻足
踝关节可出现马蹄畸形、后足内翻、中足高弓旋前和内收畸形。分为先天性和并发两大类,后者常继发于神经肌肉疾病,如脑瘫、脊髓脊膜膨出、小儿麻痹等等。
马蹄内翻足
干预方法:
出生2周后骨科石膏固定,无明显好转需外科矫形手术,后需进行功能训练、穿戴矫正鞋。
03
拇外翻
拇外翻畸形是指拇趾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移位。
原因:足外翻、遗传、挤脚的鞋子、炎症等引起。
拇外翻
干预方法:
1、穿戴宽松的小儿机能鞋或运动鞋
2、穿戴分趾袜
2、将大拇趾向内侧牵拉
3、拇外翻矫正器
4、改善足外翻
04
尖足
生理性尖足在学步阶段及2岁以内偶见,其无明显下肢肌张力增高,一般属于正常现象。如由于下肢肌张力增高引起的尖足,需进行干预治疗,缓解肌张力,改善姿势。
儿童尖足
05
双下肢不等长
尺量法:患者平卧,将双下肢尽量暴露清楚,骨盆摆正,两下肢对称位置。自髂前上棘到胫骨内踝尖的距离(绝对长度)或自脐到胫骨内踝尖的距离(相对长度)。
↑双下肢不等长
→尺量法
双下肢长度差异应<1cm。如大于1cm,应查找原因,排除先天性发育不良,再检查是否由于脊柱或骨盆的不对称引起,可通过矫型鞋垫,改善身体两侧对称性,预防脊柱侧弯和长短腿加重。
对于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才能让小儿下肢及足部的异常姿势得到改善。作为小儿家长,如不能判断小儿的姿势是否异常,应及时到儿童保健科找专科医生就诊,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和babycare俱乐部一起做最棒的爸爸妈妈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