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作者大宁是小健君的一位小伙伴。这两天,“在美帝待了15个月”的她,回顾年底在美国看病的经过和感受,“真的和李冰冰在澳洲一模一样”。
“不知道这能不能列入我年的收获:作为一个医盲,这一年我的医学词汇量突飞猛进,还终于对人体各个器官分别待在哪个位置有了点基本的概念。”1过敏记彼时在北京,朋友间聊起出国旅游都戏称是去“洗肺”。吸着北京浓厚的霾,趴在呼呼吹着的净化器跟前,特别向往别人国家总是蓝天白云好风光,感觉多活几年轻松简单soeasy。转眼已在美帝待了整15个月,我有种深深的困惑:究竟是不是有种病叫“好空气不耐受症”?哦,可能也叫犯贱症。有天收到Costco一封食品召回信,大意是他们出售的一种汉堡包未在包装上标明含有花生成分,可能给那些对花生过敏的人带来危险,因此进行召回。我一边感慨着美帝的食品安全挺有保障,一边也感慨了下老美的过敏体质好像很多啊。然后,我就发现自己变异了——跑步过敏症:这么好的空气不跑不是白瞎了吗,于是我加入了长跑的队伍。然而没多久就被一种奇怪的症状附体:一跑步就觉得浑身上下奇痒难耐,视线范围内的东西都令我极度恶心,就算是一片掉落地面的红叶,也会令我莫名的觉得肮脏难受。一问医生,说是过敏,让我每次跑步前半小时吃片抗过敏药就行。嗓子过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经常觉得嗓子痒,忍不住要咳嗽。由于愈演愈烈,不得已又去找了医生。去之前,我想这种明显咽炎症状的,就走个过场让医生给开点消炎药完事。谁料去了就是各种检查和化验,在排除了胃酸倒流和葡萄球菌感染后,最后的诊断还是过敏!刷,又给开了一瓶抗过敏药。(顺便感慨下美帝的抗生素管理确实严格,因为没有化验出细菌感染,医生坚决拒绝了开消炎药的请求,并图文并茂的给我上了一堂“什么时候才该用抗生素”的课。)狗狗过敏:10月份回了趟国,去朋友家玩。朋友家呼呼的开着净化器,收拾的特别干净有情调。接着她的狗狗向我扑来,我的眼泪刷的就下来了,喷嚏一个接一个,这酸爽简直是停不下来。身为一个前养狗人,我实在是没想到自己对狗会过敏成这样子。一出她家大门,这些症状立刻缓解了,猛吸了几口北京的霾,再吸了一阵尾气,症状就全好了。简直匪夷所思。我当然喜欢蓝天,喜欢白云,喜欢青山绿水,但是我真的是很不解,是不是因为我在百毒世界里千锤百炼,所以身体无法适应好空气了?
2看病记当我还在为这些鸡零狗碎的小病小痛碎碎念的时候,生活立刻给我发了一个更大的球,让我闭嘴。
11月20号晚上,我们在一个烧烤店兴高采烈的为朋友接风。第二天一大早,先生老孙突然因腹痛而醒,试了喝水、上厕所没有缓解。老孙觉得自己可能是前一天吃坏了肚子,跟以前一样歇一会就好了。这一熬就熬到了下午2点多,我眼看着他越来越糟,脸色惨白,额头冒汗,蜷缩起来一动不动。于是我竭力劝服他去UrgentCare(紧急护理)检查。
医院没有太多白晃晃的压抑,医院一隅的数个大鱼缸的布置反而让人不由自主放松下来。
为什么不直接去急诊(Emergency)呢?因为这边的急诊多是处理那些特别紧急的病人,比如突发心脏病、脑溢血之类。普通病人前去,急诊部也会按照病情严重程度来安排就医的次序,我们不见得很快就能看上。当然,还有个不太好意思说出口的原因就是费用昂贵。也不能去普通的诊所(Clinic),因为普通诊所都需要提前预约才能接诊,随随便便就可能安排到2、3周之后才能见到医生。而这个“紧急护理”(UrgentCare)按我的理解,有点像是弥补前两者之间的空白的,一些需要尽快处理但没有严重到危机生命的病就可以在此处理,比如腹泻、外伤包扎等等。且它费用适中,随到随看,无需预约。下午3点,我们到达了离家最近的一家UrgentCare,先在前台填写了一堆表格。此时老孙疼的握不住笔,主要签了一堆的名,其他的个人信息则大多我给填了。这堆资料大概有三类,一是个人信息,比如性别年龄住址之类的;二是各种知情同意书,包括病人同意医生做诊治并履行付款义务、同意诊所的隐私处理方式等等;三是个人及家族病史,包括药物过敏史,烟酒数量等等。签完各种字便在等候区坐等叫名字了。这一等就是整整四十分钟。尽管候诊区除了我俩只有另外一家人。诊所的每个人态度都非常好,微笑关怀,面带春风,同时也保持着他们惯有的不紧不慢的态度。在等待的过程中,老孙疼的非常不耐烦。而我则面对每次都笑着嘱咐我说“下一个就是你们哦”的服务人员,心中腹诽着他们的效率。终于叫到了名字,然而这并不代表着立刻见到医生。后来我想到这段经历,总感觉病人是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被一道道工序处理。工序一:我们先被一个护士引导到一个放着一些简单检查设备的小房间,护士详细询问了症状,做了一些测量体重身高血压的常规检查,同时在电脑上开始建病人的档案,输入了这些基础数据。然后她就离开了。工序二:主治医生进来了(是一位持PA-C的医生),基本上她又重复了一遍护士问过的问题,然后开始做详细的问诊,比如痛之前是否有大量饮酒,是否暴饮暴食,然后用手触诊了腹部几个位置,并追问了更多细节。最后她让老孙自己给疼痛程度打分,先生说可能有7-8分。于是医生说,怀疑是胰腺炎但不确诊,接下来还需要做超声波和验血、验尿,才能帮助诊断。为了缓解疼痛,在做这些检查前会先给他服用止痛片。然后她也离开了。工序三:又进来两位微笑脸。一位是喂止痛药的,另一位是抽血的。抽血的微笑脸先在右手内侧找血管,然而针进去了血没有出来;接着她换了左手手肘,还是没戏,接着她试图在手背上方位置找,但是边找边有点不好意思的说,“我尽量不在这个位置啊,这个位置会非常痛。”然后她又回到了手肘,反复几次,终于抽了4管血。此时我内心戏已非常丰富,竟然还开始有点怀念国内那些冰山脸,虽然冷,但是扎的快准稳啊。工序四:打电话。呃,这道工序本来应该是做超声波的。但因为是周末,当班的那位还在家里standby。于是他们打了一通电话把她叫回来上班,并态度非常好的告诉我们,开车距离大约是30-40分钟,所以我们可能要等40-50分钟。工序五:做超声波(UltraSound)。超声波做的非常细致,整个过程大概也有半个多小时。当我想向检查人员询问是否有异常时,她态度和蔼的告诉我,她无权告诉我任何情况,因为只有主治医生才有资格判断并告诉病人到底有什么状况。工序六:诊断。我们又在小黑屋里等待了20分钟左右,主治医生在仔细研究了各种检查结果后(除了血检和尿检的几项指标)进来告诉我们,怀疑是急性胰腺炎但是无法确诊,因为胰腺炎的几项诱因(暴饮暴食、大量饮酒、胆结石等)均未在病人身上发现,因此她只能按照普通腹痛处方了止痛片和止吐药。此处我心中有非常大声的旁白“这就是传说中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吗!”其实老孙并没有呕吐的症状,不过医生说,如果是急性胰腺炎,呕吐也是一个常见症状,所以就也备着吧。于是,这次看病经历就结束了。我们拿着处方,去FredMeyer领了止痛药,就回家了。尽管手上拿着一瓶药回了家,心里还是有点懵。折腾了几个小时,好像还是稀里糊涂的。我熬了粥,先生吃了药,打算洗洗睡了。迷迷糊糊的晚上快10点,突然手机响。接起来是一个态度非常温柔友好的女声,说老孙的血检、尿检结果刚出来,其中有项指标(当时没听懂,后来知道是淀粉酶)超标非常严重,让我们立刻去就近的急诊室。当时脑子里轰的一声,我印象中的急诊室可都是那些奄奄一息,分分钟要吸氧、按胸的病人啊,这大晚上突然让我们立刻马上去急诊,我的神经一下就被吊起来了。于是我俩赶紧换了衣服出门,我强作镇定的开车,内心不禁担忧,更有一种临考前的焦虑——太过担心自己听不懂那些医学单词了!实际上,下午就诊时医生反复说的pancreas我还是凭着发音掏手机查了有道词典才知道的。很担心在急诊室,各种生词会海量的砸向我们,如果我们理解错了,会不会是致命的?但是这时候才后悔自己是个学渣,已经晚了。3住院记风驰电掣就到了急诊,门口还停着若干辆警车和救护车。进了大厅,除了我们,还有位苍老的轮椅爷爷也在排队。前台又是老一套的填写各种资料,在追问了疼痛指数后,发了一个手环让老孙带上,然后就坐在沙发上等着。以前听说最痛10分是生孩子时才会体验到,老孙跟医生说自己的疼有7-8分。在等待的过程中我脑子里一直在天马行空的想象8分和10分到底分别是啥样,生孩子到底会多痛之类的,感觉时间就在对生孩子的恐惧中迅速过去了。总之,也许是因为疼痛8分在当晚排名靠前,感觉没多久就被叫号了。进去后,又重复了一遍下午在urgentcare的流程,血压体重什么的。检查完就进了里面急诊床位,就像在美剧里多次出现的那种样子一模一样。老孙被要求换上病号服躺上病床,然后又迅速的被接上了监测仪器,输上了液。这一切飞快的在我眼前发生,一眨眼他就成了电视上危机场面的那种病人——监控心跳和血压的仪器一直亮着,各种线条和数字闪烁,还发出滴滴的声音。护士一边准备为他再次抽血检查,一边则告知他,给他输的是葡萄糖(或者生理盐水?我不是很确定),为了缓解疼痛,会往里面加入一种类吗啡的止痛药,但是输药后会从颈部开始慢慢有迟钝的感觉,并会嗜睡,让他不用担心。接着又是一系列详细的问诊,由于之前的UrgentCare和这家急诊同属一个医疗集团下,病人的账号也是相通的,所以下午的超声波检查、血检尿检的结果急诊医生已经可以直接看到,省却了重复检查,节约了时间。此处还是要真诚的夸奖一下美国的医生,尽管他们确实太过保守和太过依赖检查设备,但是耐心和态度实在无可指摘。在问诊的过程中,医生耐心的向我们解释,为什么会怀疑急性胰腺炎,这个病的表征有哪些,又为什么无法确诊(找不到病因),而因为无法百分之百确诊所以他们无法给开具体的药。所以,尽管没有处方药物,主治医生还是确定、肯定以及一定要求住院观察。(此处再次感慨下美帝的抗生素管理,都已经痛到这份上,且基本倾向于急性胰腺炎了,还是没有处方任何消炎药)一位年轻的护士,在收到住院通知后,二话没说,进来推着老孙的床就去了电梯,上了5楼,推进病房,就完成了从急诊到住院的全部步骤了。说实话,住进了院,我心里实在非常焦灼。记得以前看过的一些文章里说,美国连癌症化疗都不需要住院,心里不禁担心住院是一个不太好的信号。加上在病房区路过的那些隔壁病房,不是插着管子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整个头都被纱布包起来感觉很严重的病人,完全没有看见我们的同龄人。于是在陪护老孙的时候,我干了一件有点蠢但也是病急乱投医的事儿:在谷歌和百度各种搜索急性胰腺炎,结果当然是更加焦心(在百度搜的时候简直要被吓尿,好在后来智商归位又及时的搜了下谷歌)。病房区几乎全是单人病房,我猜这是因为美国人特别在意隐私的缘故,可能都非常介意跟陌生人共享病房吧。病房里倒是还有一个单人沙发床,如果家属想陪床也尽可随意,来去自由。在住院的过程中,老孙被要求禁食,同时24小时持续输液。护士每2小时就来测一次血压、体温等常规指标,同时也叮嘱病人尿在尿桶里,她会来观察量和颜色。第二天一大早,再次抽血做了检查。10点和3点的时候,护士又进来要求病人去走廊上走一走,稍微活动下筋骨。
病房的小白板上既有医生和护士留给病人的叮嘱,也有病人家属留给医生的信息。
虽然享受着和煦如春风般的服务,还有各种和蔼可亲的医生护士各种围着你转,但是持续的挂着没有药物的点滴躺在病床上,也没有进一步的诊断和处方,实在令我们非常没底。当天晚上老孙的疼痛已经大大缓解了,第二天上午我追问了护士什么时候能出院,护士说血检结果依然很高(脂肪酶、淀粉酶),医生说还不可放(discharge)病人走。在我们一再要求出院下,医生要求病人中午先试一下吃流食看是否有反应,确认没有进一步疼痛后晚餐又试了下少量固体食物。到了第二天晚上8点,医生突然同意discharge了。于是我们揣着一堆检查结果和医嘱就出院了。护士的服务态度真是让人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高高兴兴的恭喜我们出院,把我们送到病房区出口。此时我忍不住问了她,住院费用大约会是多少(病好了就开始害怕巨额账单啊)。护士依然非常真诚的微笑说“啊我真的不知道,所有关于钱的事儿我都不知道。你1个月内收到账单就会知道了”。回到家,我仔仔细细的翻看了那打纸的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细节,发现医生果然还是非常保守的诊断为“腹部疼痛”,并建议病人去找自己的家庭医生(primarydoctor)做跟进检查。那几天正好网上沸沸扬扬的传着李冰冰在澳大利亚高烧16天未确诊、回国分分钟就治好了的新闻,我还是觉得太有共鸣,连那个扎血管扎不准的细节,都是一样一样的啊。出院后回家的头几天,其实老孙还是只能喝点清粥流食,就算吃了一筷子青菜都会触发疼痛。而看病住院的经历,无非就是断食、挂葡萄糖。我一度觉得非常茫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好,更不知道是不是在我们不知道的某个地方,病症是否还在发展,只剩束手无策。正好那时看到了一个国内的记者朋友在讲医疗圈的事儿,虽然不好意思但还是硬着头皮问了她能不能帮忙找认识的国内医生问问。在一系列来来回回的发化验单,问病情的过程中,才渐渐吃了定心丸。整个看病经历短短两天,粗略数了下,过程中接触了不少于13名医护人员,无论是MD,还是PA-C,或是普通的住院护士,态度真心是服务业高标准,微笑、和蔼都是入门级,耐心细致,还有时时表露出来的关怀和理解,真的让人觉得她们都完全理解你的病痛,都真心在尽力让你舒服起来。同时,极其死板的流程化、工序化,还有极度依赖设备、检测,而相对较少依靠经验,以及那种度免责、防纠纷的做法,又有点让人心有戚戚焉。最后,在整整一个月后,我们看到了账单。急诊加住院一天的费用是刀,其中,急诊刀左右,住院1天多刀。此时真是打心底里感谢公司给上了医疗保险,保险总共承担了多刀,需要自己承担的部分约多刀。拿着账单,想起就诊过程中的无微不至如沐春风,才真正明白了一句话“美国的医疗只有微笑是免费的”。
住院期间,医生叮嘱要吃流食。护士送来流食菜单,上边标明了卡路里。
后记:老孙住院的那天晚上12点多,我一个人开车回家拿换洗衣服。路上没有人,也没有车,我一路开始恍惚。那些平时容易被忽视的东西,似乎总会在一个不经意的时间,突然跳出来提醒你ta很重要。其他的一些心路历程也就不提了,在此仅说一句发自肺腑的:健健康康,比什么都重要。医院,才知道那刀还不是全部的账单,urgentcare的账单还在寄来的路上。(所以文中账单处的信息还是不完整的)最后,老孙在生病的那周,迅速瘦了10多斤,目前已投入健身大军,应该还会持续瘦下去吧。愿所有人健康!本文由大宁供稿。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大宁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