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患者每年新增约万,尤其以颅脑外伤、脑出血者最多见,其中持续性植物状态者每年约新增20万。长期昏迷患者不仅给家庭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和经济负担,而且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及负担。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对长期昏迷有了新的认识,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对长期昏迷或植物状态的定义仍没有一致的意见。有人认为脑创伤患者伤后持续昏迷1月以上称为长期昏迷,也有人认为颅脑创伤患者伤后持续昏迷2周以上就属于长期昏迷。我国《慢性意识障碍的神经调控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年版)》指出[1],发病连续昏迷超过28d成为慢性意识障碍(disoedersofconsciousness,Doc),Doc的外科治疗已有近50年历史。年Kanno等在日本首先使用SCS治疗Doc[2],随后有多项SCS治疗Doc有效的研究报道[3-5],9年Kanno等[2]报道其20年间采用SCS治疗例Doc患者的手术效果,其有效率为54%(/),近年来,我国多家医疗中心开始尝试使用DBS或SCS对Doc患者进行促醒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6-8]。
我国意识障碍患者的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数量大:我国对昏迷患者的数量还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美国每百万人口约有46个意识障碍患者。我国颅脑损伤(TBI)的发病率为-人/10万人/年。随着交通事故频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增多,每年导致的昏迷病人也在逐渐增多;②时间长:有50%的患者保持持续植物状态(PVS)会超过半年,有70%的患者会超过一年,PVS的寿命平均约2-5年。这类病人丧失生活自理及劳动能力,长期需人陪护;③花费大:美国因救治及护理意识障碍患者每年花费约10-70亿美元。欧洲平均每位意识障碍患者第一年花费在-欧元。④我国缺乏专业的促醒治疗中心[9]。
昏迷是由于脑损伤后患者完全丧失对自身及周边环境的认知,丧失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二便失禁等。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因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脑水肿和脑细胞改变,是由于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丘脑弥散投射系统、大脑皮质受损所致[10]。昏迷病人与正常人相比,许多功能及指标有所改变,如脑血流速度减低;EEG异常波(Φ波、δ波、慢波)增多,正常波(α波、β波、快波)减少[11];对深浅感觉减退;对嗅觉、味觉感知度降低;对声音、光刺激敏感性降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组对例持续性植物生存状态(PVS)的患者进行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体感诱发电位(SSEP)检测发现,所有患者双侧大脑半球及小脑-脑干区的rCBF均低于正常范围,其中小脑-脑干区rCBF较大脑半球rCBF下降明显[12],而94%的患者SSEP出现N20消失或延长[12]。还有学者统计PVS患者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约有97.1%的患者异常[13]。昏迷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让这些昏迷病人早日苏醒,医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研究。
近年来,在药物和神经康复等领域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治疗研究和尝试,其中以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和脊髓电刺激(spinalcordstimulation,SCS)为代表的神经调控技术最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