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临床诊断学》,曹克将主编
名词解释
1、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呼吸困难: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呼吸,耸肩,辅助呼吸肌活动加强,并伴有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的异常改变。
4、杵状指: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称为杵状指或鼓槌状指。常见于肺癌、肺部慢性化脓性感染、囊性纤维化、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HIV感染、慢性过敏性肠胃病
5、三凹征:当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时,气流进入肺中不畅,吸气时呼吸肌收缩加强,肺内负压明显增高。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的凹陷称为三凹征。
6、周围血管征:常由脉压差增大所致(如甲亢、严重贫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包括颈动脉搏动增强,毛细血管搏动征,枪击音,杜柔双重音及水冲脉。
7、全收缩期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可占整个收缩期的时间,甚至掩盖S1捻发音。
8、Austin—Flint杂音:较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导致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的杂音。
9、Graham—Steell杂音:二尖瓣狭窄时,由于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导致相对性关闭不全,在肺动脉瓣区听到的舒张期递减型、吹风样,柔和的杂音,常合并P2亢进。
10、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右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按压其右上腹肿大的肝脏时,其颈静脉充盈更加明显,称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11、水冲脉:由于脉压增大,致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称水冲脉。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和严重贫血等疾病。
12、移动性浊音,指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是发现腹腔内有无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ml以上时,则可查得移动性浊音。
13、Murphy征阳性: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不敢继续吸气),称Murphy征阳性。
14、horner征(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15、Grey-Turner征:即双侧或者单侧腰部皮肤出现蓝-绿-棕色大片不规则瘀斑,常见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外伤、腹膜后血肿。
16、Cullen征:脐周围皮肤青紫及两侧肋腹皮肤灰蓝色,是腹腔内大出血的征象,见于宫外孕破裂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也见于其他内脏破裂的腹腔内大出血。
17、FUO:不明原因发热或发热待查。这一概念于年提出,需要满足以下三点:①发热持续3周以上;②体温超过38.3℃(℉);③住院3天未诊断的患者或3次门诊未诊断的患者。
18、疱疹:直径小于1cm者为小水疱,可见于单纯疱疹、水痘等,直径大于1cm者为大水疱。腔内含脓者为脓疱,脓疱可以原发也可以由水疱感染而来,可见于糖尿病足和烫伤患者。
填空/简答
参考值:腋测法36~37,肛测法36.5~37.7,口测法36.3~37.2。(均为摄氏度)
基本的物理检查方法:视诊、叩诊、触诊、听诊、嗅诊。
深部触诊法:深部滑行~、双手~、深压~、冲击~。
一、脾肿大分度
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下缘交点至脾下缘距离不超过2cm;~超过2cm,但在脐水平线以上;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
二、甲状腺肿大分度
不能看到肿大但能触及;能看到肿大也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肿大超过胸锁乳突肌。
三、扁桃体肿大分度
肿大的扁桃体超过舌腭弓,未超过咽腭弓;超过咽腭弓,但未到咽后壁中线;超过咽后壁中线
一、胆囊点:位于右锁骨中线(或右侧腹直肌外援)与肋弓下缘交界处,又称Murphy点,此处压痛标志胆囊病变。
二、阑尾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又称McBurney点,此处压痛标志阑尾病变。
上腔静脉阻塞时,曲张静脉血流自上而下;下腔静脉阻塞时,血流方向自下而上
胃癌、食管癌多向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此处是胸导管近颈静脉的入口),这种肿大的淋巴结称Virchow淋巴结,常为食管癌、胃癌转移的标志。
肝浊音界消失见于:急性胃肠穿孔,腹部大手术后数日,间位结肠、全内脏转位。
呼吸节律异常表现:呼吸暂停,潮式呼吸、间停呼吸、抑制性呼吸、叹气样呼吸。
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
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阵挛。
脑膜刺激征:是脑膜受激惹的体征,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和脑膜炎等。
包括颈强直、Kerning征、Brudzinski征。
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上呼吸道梗阻)气管肿瘤、异物;呼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下呼吸道梗阻)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等。
正常成人胸廓的前后径之比为1:1.5。
正常人平静呼吸时两侧肺下界位于:锁骨中线在第6肋间隙,腋中线在第8肋间隙,肩胛线在第10肋间隙。正常人肺下界移动度为6~8cm。
正常成人的血压:收缩压小于mmHg(正常高值~),舒张压小于80mmHg(正常高值80~89)。
问答
一、正确的间接叩诊手法
检查者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勿加重压以免影响被叩组织的振动),其他手指稍微抬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指自然弯曲,以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的体表垂直;叩诊时应以腕关节与指掌关节的活动为主,避免肘关节和肩关节参与运动。
二、不同疾病心脏的相对浊音界
1、左心室增大:心左界向左下增大,心腰加深,心脏浊音界似靴型,或称“主动脉型”;此种情况常见于主动脉关闭不全,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2、右心室增大:轻度增大时绝对浊音界扩大,相对浊音界增大不明显;显著增大时心界向左、右两侧增大,以向左增大较显著,常见于肺心病或房间隔缺损等。
3、左右心室增大:心浊音界向两侧增大,且左下界向左下增大,称普大型,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重症心肌炎等。
4、左心房增大:显著增大时胸骨左缘第3肋间心界增大,心腰部消失甚至膨出。伴有肺动脉高压时,心腰更为丰满或膨出。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及肺动脉均扩大,心浊音界如梨形,或称“二尖瓣型”。
主动脉扩张或升主动脉瘤:第1、2肋间心浊音区增宽,常伴收缩期搏动。
5、心包积液:心包积液到达一定量时,心浊音界向两侧增大,相对、绝对浊音界几乎相同,并随体位而改变(可与其他疾病鉴别),坐位时心界呈三角形烧瓶样,卧位时心底部浊音增宽。
三、胸腔积液体征
少量积液可无体征,中等以上量胸水体征:
呼吸浅快,患侧饱满,呼吸运动减弱受限,肋间隙增宽;
气管偏向健侧,语颤减弱或消失,患侧胸廓扩张度减小;
积液区扣除浊或实音,患侧心界叩不出,健侧移位;
积液区:呼吸音降低或消失;积液区上:管状呼吸音、羊鸣音。
四、气胸的体征
少量可无阳性体征,积气较多时可有:
呼吸浅快,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
气管移向健侧,患侧胸廓扩张度减小,语颤减弱或消失;
患侧呈鼓音,发生于左侧,心界向健侧移位,心浊音界变小或叩不出,发生于右侧则肝浊音界下降;
患侧呼吸音消失,语音共振减弱或消失。
五、正常呼吸音
1、肺泡呼吸音:气流进出气管时发出的声音,呼/吸气相几乎相等,声音粗糙、响亮且音调较高。
2、支气管呼吸音:为气流在声门、气管和主支气管处的湍流所发出;特点:呼气强高长,“ha-ha”,部位:喉、胸骨上窝,背部C6、7,T1、2
3、支气管肺泡呼吸音:为气流进出细支气管和肺泡内进出所发出(肺泡弹性的变化、气流的变化),特点:吸气长强高,“fu-fu”,部位:大部分肺野。
机理:兼有支气管呼吸音及肺泡呼吸音;特点:吸气音与似肺泡呼吸音,呼气音似支气管呼吸音,吸气相与呼气相大致相同;部位:胸骨旁1、2肋间,肩胛间区3、4胸椎。
六、左右心室肥大时心尖搏动的位置变化
右心室肥大:向左移位(甚至可稍向上)。左心室肥大:向左下移位。全心增大也向左下移位。负性心尖搏动(Broadbent征):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
七、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
1、血流加速;
2、血流通道或瓣膜开放口径狭窄;
3、瓣膜关闭不全;
4、异常血流通道;
5、心腔内异常结构/漂浮物;
6、大血管瘤样扩张
八、肌力的分级
根据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0--5级,共六个级别:
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
5级肌力正常。
: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可以分为完全瘫痪和不完全瘫痪(轻瘫)。
不同部位或不同组合的瘫痪可分别命名为:
①单瘫:单一肢体瘫痪,多见于脊髓灰质炎;
②偏瘫:为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一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损害或脑卒中;
③交叉性偏瘫:为一侧肢体瘫痪及对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脑干病变;
④截瘫:为双下肢瘫痪,是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结果,多见于脊髓外伤,炎症。
九、二尖瓣狭窄的临床体征
两颧绀红色呈二尖瓣面容,口唇轻度发绀,心尖搏动位置向左移位。儿童期有此病则心前区可隆起
心尖部常有舒张期震颤,患者左侧卧位较明显。右心室肥大时心尖搏动左移,胸骨左下缘或剑突下可触及右心室收缩期抬举样搏动。
轻度二尖瓣狭窄可无异常。中度以上狭窄造成肺动脉段、左房增大,心界稍向左扩大,心浊音区略向左扩大,正常心腰消失,心浊音区呈梨形。
特征性改变:1、心尖区较局限的隆隆样舒张中晚期杂音,左侧卧位更清晰。2、S1亢进,3、可闻及开瓣音,提示瓣膜弹性和活动度尚好。4、肺动脉高压/主动脉压低于正常,P2亢进、分裂,5、如肺动脉扩张,肺动脉区可有Graham—Steell杂音,吸气末增强
十、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鉴别
咯血
呕血
病因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肺癌、心脏病等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糜烂出血症、胃炎、胆道出血等
出血前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呕出,可为喷射状
血色
鲜红
棕黑、暗红、有时鲜红
血中混有物
痰、泡沫
食物残渣、胃液
反应
碱性
酸性
黑便
除非咽下,否则没有
有,可胃柏油便,呕血停止后仍持续数日
出血后痰性状
常有血痰数日
无痰
:
十一、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区别要点
鉴别要点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音调
低而长
高而短
强度
较响
较S1弱
时限
历时较长,持续约0.1秒
历时较短,约0.08秒
最响部位
心尖部
心底部
与心尖搏动的关系
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
心尖搏动后出现
与心动周期的关系
S1与S2之间的间隔(收缩期)较短
心尖搏动不明显时,可触颈动脉搏动
第一心音与颈动脉搏动几乎同时出现
S2到下一心动周期S1的间隔(舒张期)较长
十二、大叶性肺炎的症状体征
症状:多为青壮年,受凉、疲劳、酗酒常为其诱因;
起病多急骤,先有寒战,继则高热,体温可达39~40℃,常呈稽留热,
患者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患侧胸痛,呼吸增快,咳嗽,咳铁锈色痰,
数日后体温可急剧下降,大量出汗,随之症状明显好转
视诊:全身:急性热病容,面潮红,鼻翼煽动,呼吸困难,紫绀
局部:胸廓对称,患侧呼吸动度减弱
触诊:气管居中,患侧语颤增强,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如病变累及胸膜时有胸膜摩擦感
叩诊:浊音
听诊:肺泡呼吸音减弱;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或混合呼吸音;湿啰音;胸膜摩擦音;语音共振增强——支气管语音、耳语音
十三、巨大卵巢囊肿与腹水的鉴别(腹水的体征)
巨大卵巢囊肿
腹水
视诊
球状腹
蛙腹
触诊
异常游走包快,尺压试验+
尺压试验-
叩诊
浊音区于仰卧时常在中部,
浊音区于仰卧时常在两侧
鼓音区在两侧
鼓音区在中腹部
移动性浊音-
腹水ml时,移动性浊音+
听诊
肠鸣音在两侧
肠鸣音在中部
十四、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及肝源性水肿的鉴别
鉴别点
心源性水肿
肾源性水肿
开始部位
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
眼睑,颜面开始,蔓延至全身
发展快慢
发展非常缓慢
发展迅速
水肿性质
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少
质软而移动性大
伴随症状
伴有心功不全病征:如心脏增大,心脏杂音,肝肿大,静脉压升高等
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超声检查
心脏扩大或心包病变,下腔静脉增宽
肾脏大小改变,肾实质弥漫性变
十五、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体征
发生机制:
(1)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
(2)胃酸作用于溃疡和周围组织引起化学炎症,使溃疡壁和溃疡底部神经末梢痛阈降低;
(3)溃疡局部肌张力增高或痉挛;
(4)溃疡穿透
症状:胃溃疡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稍偏高处,疼痛呈进餐-疼痛-缓解的规律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或脐上方或脐上偏右处,疼痛呈疼痛-进餐-缓解的规律
溃疡疼痛具周期性、长期性特点
体征:一般情况:急性危重病容、强迫仰卧位、呼吸浅速、脉搏细数
视诊:腹部膨隆、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触诊:板状腹、压痛、反跳痛
叩诊: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移动性浊音阳性
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并发症:出血、穿孔、油门梗阻、癌变
十六、急性腹膜炎的症状体征
症状:突发持续剧烈腹疼,迅速扩及全腹;恶心、呕吐;休克
体征:一般情况:急性危重病容、强迫仰卧位、呼吸浅速、脉搏细数
视诊:腹部膨隆,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触诊:全腹肌紧张,腹膜炎三联征-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胃溃疡时板状腹
叩诊: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移动性浊音阳性
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十七、肠梗阻的症状体征
症状:疼、吐、胀、闭
体征:一般情况:急性重病容、脱水貌、呼吸急促、脉搏增快
视诊:腹膨隆、肠型及蠕动波(麻痹性无)
触诊:腹壁紧张度增加、压痛、反跳痛
叩诊:鼓音区增大
听诊:肠鸣音亢进,呈金属音调(麻痹性:减弱或消失)
十八、心脏瓣膜听诊区有哪些?简述心脏听诊的主要内容
心脏瓣膜听诊区:二尖瓣区(位于心尖部,即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
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
三尖瓣区(在胸骨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
心脏听诊的主要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
UJS医学检验毕业生资料收集制作不易,支持下小编吧
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