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高血压危象:血压在短时间内剧升,收缩压达mmHg(34.7Kpa)以上,舒张压20mmHg(16Kpa)以上,病人出现头痛,烦燥,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征象。(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分泌过多)
20.大量蛋白尿:每日尿蛋白含量持续超过3.5g/1.73m2或者50mg/kg体重。
22.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主要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23.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以急性腹痛,发热伴恶心,呕吐,血与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
24.上消化道出血:是指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和胰,胆道病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所致的出血。
25.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数小时内失血量ml或循环出血量的20%,临床表现呕血或黑粪,常伴血出量减少,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导致失血性休克而然及病人生命。
26.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且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的一组疾病。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以肾小球内皮及系膜细胞增生为主。IgG、C3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
27.肾病综合征:是由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具有以下共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2)低蛋白血症(血浆清蛋白30g/L)(3)水肿,(4)高脂血症。
28.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而引起ida的一类贫血。外周血液中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均明显减少,主要表现进行性贫血、感染和出血。
29.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是一组严重的出血性综合征,其特点是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继发性纤溶亢进,临床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
30.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或淋巴)干细胞的恶性疾病。其特点是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广泛而无控制地增生,并浸润、破坏全身各组织器官,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临床上常有贫血、发热、出血和肝、脾、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等表现。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诚毅老师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