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查方法
(一)MRI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二)矢状面
从人体前后方向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平面
(三)横断面
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与地面相平行的平面
(四)T1、T2
核磁共振中的T1、T2,指特殊的数值,在人体中,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T1、T2的值是不相同的,可用来诊断疾病
(五)T1WI、T2WI
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
二、检查所见/影像描述
(一)L5/S1
腰椎间盘中,L5/S1的椎间盘是相对容易突出的部位。人体的腰椎有5节,由上至下排序分别为:L1、L2、L3、L4、L5,骶椎刚好位于腰椎下方,常被简写为S+数字(第几节骶椎的数字)表示。按照顺序,L5的下一节就是S1。
(二)腰椎生理曲度
1、曲度正常/生理弧度存在
生理曲度正常情况下在15°~20°之间,一般不会超过30°,生理曲度能使脊柱富有弹性,缓冲和分散运动给躯干带来的震动冲击。
2、曲度过大
腰椎前凹过大,骨盆前倾会导致腰椎生理曲度过大。
3、曲度变直
其弯曲的程度减少,趋于直线。很多人因长期错误姿势和不正确的运动模式导致。曲度变直有可能恢复,年龄越大,恢复难度就越大。
(三)腰椎序列
1、腰椎序列未见异常/腰椎排列自如
2、椎体排列异常
(1)腰椎滑脱:上下椎管前后移位,大多数腰椎滑脱没有症状
(2)脊柱侧弯:脊柱呈现“C”型或“S”型的弯曲,好发于青春期
(四)硬膜囊受压
硬膜囊是硬脊膜形成一个包裹脊髓的密封囊腔,主要是为了保护脊髓。腰椎间盘膨出、突出后有可能使硬膜囊受压,引起腰痛。
(五)神经根受压
神经根是脊髓发出的分支,支配着下肢的感觉和运动。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进而导致了腰腿痛、麻木,症状加重。
(六)椎间隙变窄
一般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水分丢失,弹性下降,椎小关节退变增生,造成整个椎间隙高度降低。病变较轻时可无症状,但是椎间隙严重狭窄时可导致椎间孔狭窄,进而神经根受压,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肌力下降
(七)椎管狭窄
椎间盘突出可导致腰椎管狭窄,使神经根和/或马尾神经受到压迫,加重临床症状。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
(八)侧隐窝狭窄
突出的椎间盘正好占用侧隐窝的位置,从而导致侧隐窝狭窄。侧隐窝是椎管最狭窄部分,为神经根的通道。侧隐窝狭窄卡压神经根是腰腿痛的原因之一。
(九)黄韧带、后纵韧带肥厚
当脊柱出现退化不稳定时,黄韧带及后纵韧带受到的应力增高,常常会导致其变性或断裂,而长期的损伤、修复过程必然使黄韧带、后纵韧带增厚,可导致腰腿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十)锥体楔形变
年轻人出现锥体楔形变往往是由于出现了椎体压缩骨折导致。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有一定的关联,也可以由于受到了外伤导致。
三、诊断意见
(一)腰椎退行性变
成年之后,腰椎或多或少都会有退化,比如髓核的水分减少、椎间盘变薄等。注意保护腰和加强腰部力量锻炼,避免加重发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
(二)椎间盘变性
椎间盘疾病的早期阶段,表现为椎间盘含水量降低,纤维环完整。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年龄、遗传因素或长时间不良姿势等原因导致的。
(三)椎间盘膨出/膨隆
椎间盘膨出是纤维环弹性降低,椎间盘压扁,高度降低,向四周均匀扩大的现象。这一阶段可能出现轻度疼痛,但通常不会引起神经根压迫症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加强腰背肌肉锻炼有助于缓解症状。
(四)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是指纤维环内层部分破裂,外层纤维环完整,椎间盘局部隆起。这一阶段可能导致神经根受压,引发背痛、腰痛和肢体麻木等症状。这时需要积极的保守治疗,如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五)椎间盘脱出
椎间盘脱出是指椎间盘外层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从破口挤出。根据髓核的位置,分为后纵韧带下型和后纵韧带后型,但在影像上无法区分,所以统称椎间盘脱出。此阶段症状加重,可能需要微创手术或者开放手术治疗。
(六)椎间盘游离
游离型椎间盘脱出是指髓核与椎间盘不再相连,或被挤到其他位置。当髓核与椎间盘相连时,称为无游离;当髓核不与椎间盘相连,或被挤到其他位置时,称为游离。游离型椎间盘脱出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神经压迫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
(七)骨质增生
在日常活动中关节长期磨损,关节为了自我保护长出一些骨刺来稳定关节,不是瘤也不是癌。当骨质增生引起肿胀、疼痛的情况,可以通过理疗进行消肿、运动康复锻炼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