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书彬,副主任医师,郑州大学在职研究生,擅长小儿脑积水、颅内蛛网膜囊肿、先天性脑(脊)膜膨出、小儿脑及脊髓内肿瘤、颅缝早闭、脑出血、重度脑挫裂伤、痉挛性脑瘫等疾病的外科治疗,对小儿神经外科疑难杂症及小儿先天性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2部,荣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曾获郑州市医德标兵称号。
如果说,“高冷”是很多人对医生的印象,那么即不“高”也不“冷”的冯书彬却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记者面前的他,谦和稳重,带着几分难得的书卷气,一双眼睛,闪着睿智的光芒。
从医19年的冯书彬,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从当初一次“阴差阳错”的填报志愿,到今天对医学的狂热喜爱,他将其归结于命中注定的必然,“每当看着一个个危重患儿从这里康复,作为医生的那种欣慰和成就感,不是语言能够表达的……”
技艺超群非凡魄力解难题医疗界有句话,“如果说,神经外科是外科专业里的‘皇冠’,而小儿神经外科则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但是,要想“戴得起”这皇冠,必须要具备一身所向披靡的真功夫。
几周前,9个月的小凯(化名)终于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平躺着睡觉了。而在此之前,他们一家人怎么也没想到,孩子竟然能恢复得这么好。
原来,小凯从出生时,脑后就“长”了一个如鸭蛋般大小的包块,后来,包块竟然长到和孩子的头差不多大小,并已经开始压迫神经,影响四肢运动机能。在外院就诊时,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因风险太高,不敢贸然实施。抱着最后的希望,一医院神经外科。
“这是先天性的脑膜脑膨出,包块如此巨大,这在国内也不多见。”冯书彬分析,“手术的风险表现在包块的表皮特别薄,如果不及时切除,一旦破裂,颅内就会感染;患儿年龄太小,术中稍有不慎,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但是,凭借多年的丰富经验和坚定的职业信仰,治病救人早已成了冯书彬的一种本能反应。在征得患儿家长同意后,在科室主任齐林的指导下,他成功为患儿实施手术。
为确保手术顺利实施,手术室经过研究专门为患儿设置了特殊体位,垫设了海绵垫,一切就绪后,齐林主任、冯书彬及神经外科手术团队为其实施了颅骨钻孔引流术+脑膜膨出修补术,4个小时后,大如头颅的包块缩小并重新“回”到了孩子的颅腔内。住院1个月后,孩子已经能进行简单的抬头、挥手等动作了。
心系患儿让敬业成为习惯从年毕业从事成人神经外科,到医院神经外科,冯书彬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始终没有变过。
即使有再多困倦、再多烦恼,都在换上白大褂那一刻烟消云散。“孩子昨晚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转完病房、进行完晨交班之后,他便进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坐门诊或是手术。
对于外科医生而言,一盏无影灯,一把手术刀,就是证明其自身实力的有力“武器”。
在神经外科,面对的是解剖结构极其复杂的大脑,是人体的“总司令部”,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差池。“当外科医生,必须要有极端的责任心,病人把性命都托付给你了,有不竭尽全力的道理吗?”
正是这种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精神,让他赢得了患儿家长的高度称赞,得到了科室同事的深深钦佩。
“冯老师工作中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小到换药、铺巾、消毒,大到手术,他都是手把手地教,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我们也习惯第一时间去请教他。有这样一位老师,心里特别踏实。”神经内科医师董留建竖起大拇指。
(医药卫生报记者王婷)
医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