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脊柱MRI的临床应用价值:MRI对软组织、脊髓、神经根、椎骨挫伤等病变的检出具有重要帮助,已成为脊椎、脊髓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尤其在全身多发性、系统性脊柱、脊髓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临床意义在于:
①转移瘤:转移瘤常累及多个椎体,且呈不连续的跳跃式分布征象,因此全脊柱MRI可全面观察到肿瘤破坏椎体及附件的范围和程度,做到不遗漏。对全面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②外伤:X线片及CT扫描只能观察到明显的骨折等问题,对于椎骨挫伤、脊髓水肿损伤、及椎旁软组织肿胀等难以显示。而常规分段MRI只能显示一个局限的视野,脊髓定位比较困难。全脊柱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的位置,而对于复合外伤的患者,当脊髓损伤平面的定位出现偏差时,也能够很好显示病变部位,减少了漏诊。
③脊柱侧弯伴脊髓空洞症:脊髓空洞是脊髓内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囊腔可发生在脊髓的任何部位,上达延髓,下达圆锥。25%-62%的空洞和脊柱侧弯伴发。全脊髓像成像清楚全面地显示了空洞的范围,全脊柱核磁成像可提供脊髓和空洞间的软组织对比度,矢状位或横轴位TIWI可清楚显示空洞壁形态。故临床应用中,MRI已取代了有创伤的CT脊髓造影。
④脊柱结核:由于结核杆菌主要是通过血行播散,因此椎体感染结核时,病变范围较广,易引起多椎体、多节段的病变。全脊柱成像能观察到所引起的多发椎体、椎间盘的破坏及椎旁冷脓肿等病变,为临床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信息及重要依据。
⑤脊髓弥漫性炎症和脊髓肿瘤:如多发性硬化病、多发性弥漫性脊髓炎症病变,常规扫描不能全程观察脊髓病变,影响临床诊断,而且病变定位较难,临床查体往往不能确定扫描范围。全脊柱MRI将颈胸腰段拼接在一张影像上,同时显示多部位病灶,避免或明显减少漏诊的发生,提供了寻找病变部位的有效方法。
⑥脊柱退行性病变:颈、胸、腰椎椎体及多发椎间盘退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全脊柱成像可完整显示整个脊柱的退变程度、范围。⑧常规体检:MRI无创伤、无电离辐射,对脊柱具有独特的多方位显示能力,可以用于脊柱脊髓病变的常规体检。
一、全脊柱MRI影像适应证:
1椎管内各种病变,包括肿瘤、炎症、脊髓拴系、脊髓纵裂、椎管狭窄、动静脉畸形等。
2椎体病变,包括脊椎先天性畸形、外伤、脊柱侧弯伴脊髓空洞、脊柱结核、转移瘤、融合椎、血管瘤等。
3椎间盘病变,包括椎间盘膨出、突出、脱出、许莫氏结节、边缘骨、炎症等。
二、检查方法:
1线圈选择:脊椎表面线圈;阵列线圈全脊椎成像
2扫描层面:冠状、矢状、轴位
3扫描参数:层厚/层距=5-8mmT1WI/T2WI
三、椎管内肿瘤的分类:椎管内肿瘤的分类
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
髓外硬膜内肿瘤:神经鞘瘤、脊膜瘤
硬膜外肿瘤:转移瘤、淋巴瘤
四、室管膜瘤MR诊断:
室管膜瘤为最常见的髓内肿瘤,占髓内肿瘤的55-65%,常见于20-60岁,男性居多。起病缓慢,疼痛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逐渐出现肿瘤以上节段的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表现为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甚至截瘫等。
病理:室管膜瘤发生于脊髓中央管以及脊髓终丝的室管膜细胞,可发生于脊髓各段,以脊髓两端为多,60%发生在延髓和终丝。病变以位于脊髓后部为多,绝大多数为良性,仅少部分为恶性,呈膨胀性生长造成对邻近脊髓组织的压迫,骶尾部肿瘤可沿终丝进入神经孔向髓外和硬膜外生长,而此处已无脊髓组织,故有时判断肿瘤位于髓内或髓外十分困难。
MRI诊断:
1.室管膜瘤可发生于脊髓任何部位,且累及几个节段。
2.室管膜瘤常由实性和囊性部分组成。
3.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较高信号。
4.肿瘤周围常有水肿,平扫所见异常信号大于肿瘤实际大小。
5.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有明显强化。
6.囊性部分由肿瘤坏死液化和脊髓继发性空洞两部分组成。
室管膜瘤MR表现
五、星形细胞瘤MR诊断:星形细胞瘤占髓内肿瘤的25%,常发生在20-50岁之间,男性稍多。发病部位以胸颈段最多(占-75%),肿瘤往往累及多个脊髓节段,甚至可累及脊髓全长。
病理:肿瘤起于脊髓星形细胞,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脊髓无明显分解,肿瘤可发生囊变形成空洞(占38%),空洞可向上延伸至延髓。脊髓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低于脑内,76%为Ⅰ-Ⅱ级,但其恶性程度与肿瘤范围不成比例。
MRI诊断
1.脊髓呈梭形增粗,肿瘤由实性和囊性部分构成,两端脊髓内常并发脊髓空洞。
2.在T1WI上病变区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且信号不均匀。
3.增强扫描肿瘤呈结节状不均匀强化,并有延迟增强现象,有时可呈连续性多个节段增强。
4.分化好的肿瘤在T1WI上可呈等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
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
六、神经鞘瘤MR诊断: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细胞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氏细胞,为最常见的椎管内髓外硬膜内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29%,可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以颈胸段最多。
病理: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常单发,少数可多发,常累及神经后根,故90%的神经鞘瘤位于椎管后外侧,肿瘤直径通常仅几厘米,有时较大易发生囊变,甚至出血。部分肿瘤可沿神经孔生椎管外而呈哑铃状。由于肿瘤生长缓慢,脊髓长期受压,常有明显压迹,甚至呈扁条状,伴有水肿软化等。
MRI诊断
1.神经鞘瘤可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常位于椎管后外侧。
2.神经鞘瘤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包膜,与脊髓间界限清楚,邻近脊髓与硬膜囊受压变形移位。
3.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4.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
5.部分肿瘤可同时位于椎管内外呈哑铃形。
神经鞘瘤MR表现
神经鞘瘤MR增强表现
七、脊膜瘤MR诊断:
脊膜瘤的发病率为椎管内肿瘤的第二位,占25%,以30-70岁多发,女性明显多与男性。
病理:脊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80%以上发生在胸段,颈段少见,腰1以下罕见,通常位于椎管后外侧。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无蒂呈宽基底状,以单发为主,直径在2-3.5cm,呈实质性。
MRI诊断
1.脊膜瘤常位于胸段或颈段椎管内,呈宽基底依附在硬脊膜上。
2.肿瘤在T1WI上呈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少数可为低信号(与肿瘤易发生钙化有关)。
3.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
4.邻近椎体,椎板及椎弓根因受肿瘤长期压迫而出现异常信号。
脊膜瘤MRI表现
脊膜瘤MRI表现
八、转移瘤MR诊断
硬膜外转移瘤与椎体转移瘤常同时存在。以胸段最多见,腰段次之,颈段少见。临床上多见于老年人,疼痛是最常见的首发征状,很快出现严重的脊髓压迫症状。
病理:转移途径有:经动脉播散;经椎静脉播散;经淋巴系统播散;经蛛网膜下腔播散;邻近病灶直接侵入椎管。血行转移者多位于硬膜外腔之侧后方,可影响椎体及附件,但椎间盘不受侵犯;恶性淋巴瘤可经淋巴系统侵犯椎管内结构,但较少累及椎体。
MRI诊断
1.椎体转移瘤常见于胸椎,椎体可有形态异常,但椎间盘未见异常改变。
2.病变局部硬膜外见一异常信号软组织肿块,硬脊膜囊和脊髓受压变形,在肿块与脊髓之间见一线样低信号(为硬脊膜)。
3.病变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少数可呈低信号。
4.增强扫描病变呈现明显异常强化。
椎体转移瘤--横断面T1WI增强
椎体转移瘤--矢状面T1WI和T2WI
椎体转移瘤--矢状面T1WI和T2WI
九、颈段脊髓内血管畸形
矢状T1WI见局部脊髓增粗,可见条状和点片状低或无信号区。
矢状T2WI见局部脊髓增粗,可见条状和点片状低或无信号区。
矢状T2WI见局部脊髓增粗,可见条状和点片状低或无信号区。
十、椎体血管瘤MRI表现
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椎体形态正常。
本图为T2WI示病灶呈高信号
本图为T1WI增强扫描示病灶强化呈高信号
十一、脊髓空洞征MRI表现
脊髓增粗,其内见条状或串珠状水样异常信号影。
总之,全脊柱MRI成像利用自动移床跟踪扫描技术,直观、全面、节约时间,无缝隙拼接技术得到的全脊柱图像,能清楚地显示全长椎体、脊髓及其周围组织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病理状况,对脊柱脊髓病变的诊断及后续治疗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为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丰富的影像信息。
关于以岭健康管理中心
以岭健医院医院东院区,以中华传统养生八字文化为指导,与现代科学健康新技术相结合,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资深专家团队,开展健康体检、慢病管理和抗衰医美三大服务,引领国际化智能化全生命周期健康医疗管理新模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