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脊膜膨出诊断
脊膜膨出缘由
脊膜膨出检查
脊膜膨出感染
脊膜膨出医院
脊膜膨出饮食

胎儿椎管内脂肪瘤伴脊髓栓系

孕妇,27岁,G2P0,无不良生育史及身体不适,各孕期临床及超声筛查均阴性。孕37周来我院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扫查显示:于胎儿脊柱骶尾段椎管内探及一约22×7×8mm中高回声肿物(图1,2),形态规则,边界清晰,CDFI未探及血流信号(图3),脊髓圆锥位置下移,位于骶骨2-3水平,余各部位扫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诊断:胎儿椎管内脂肪瘤伴脊髓栓系。孕妇继续妊娠至39周复查超声,双顶径93mm,股骨长71mm,头围mm,腹围mm,羊水指数mm,椎管内肿物稍增大,约27×11×9mm。孕39周+4自勉一男婴体重克,评分好。医院,MRI诊断椎管内脂肪瘤伴脊髓栓系。50天给予手术治疗,切除脂肪瘤,手术顺利。后将继续随访患儿生长发育及肢体活动情况。

概述: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cordsyndrome,TCS)是由于脊髓和脊柱末端的各种先天或后天原因,如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椎管内脂肪瘤、椎管内囊肿等原因可使脊髓终丝短粗,固定圆锥不能上升,而圆锥位置低于正常时称为脊髓栓系。继而造成对脊髓和神经根的牵拉压迫,使脊髓神经元缺血,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下肢运动及感觉、排尿、排便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称为TCS。TCS由Yamada最早命名,根据病因可分为终丝粗大型、脂肪瘤型、术后瘢痕组织粘连型、椎管内肿瘤型及混合型。其中脂肪瘤型TCS是常见的类型,脂肪瘤与脊髓圆锥、马尾、终丝粘连是形成栓系的重要原因,也是手术难度最大、预后不确定的一型。

临床表现:TCS患者临床表现较复杂多样,表现为骶尾部包块、腰背部会阴区疼痛不适、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下肢畸形、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成年人伴有性功能异常,有合并硬脊膜膨出、背部凸起、皮毛窦、毛发丛生、下肢营养性溃疡等症状。上述异常表现一般在出生时均能发现,或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均能逐渐表现出来。少部分可无症状直至成年,仅表现为活动引起的脊髓牵拉造成的疼痛。手术是治疗TCS的首选治疗方法,现普遍认为如患者能耐受,越早手术越有利于解除脊髓粘连与牵拉,恢复脊髓末端正常的生理环境,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

预后:TCS因受栓系部位、手术时机、患者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术后病人的表现各不相同,且因脊柱生长速度快于脊髓,脊髓的位置会逐渐上移,故损伤平面、膀胱症状均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的改变而改变,可以说脊髓栓系术后的每个患者的表现都会略有不同,且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会有所改变。

超声表现:胎儿脊柱正中矢状切面,于脊柱骶尾段椎管内探及中高回声,脊髓圆锥位置下移。

诊断要点体会:目前常用评价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方法有:(1)以第2腰椎为参照,获得脊髓圆锥末端所对应的椎体位置;(2)以成角的腰骶关节为参照,该关节处靠头侧的椎体为第5腰椎,靠尾侧的椎体为第1骶椎;(3)以肾上极(对应11肋骨)为参照。胎儿时期脊髓圆锥位置的异常与TCS密切相关。国外一项对例孕13~40周胎儿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孕13~18周,%的胎儿脊髓圆锥末端位于第4腰椎或更低,孕19~24周97%的胎儿脊髓圆锥位于第2~3腰椎水平,足月时,%的胎儿位于第2腰椎水平或更高,在孕13~40周脊髓圆锥的位置呈上升改变。

产前超声检查时,胎儿骶尾部外生型病变如脊柱裂、脊膜脊髓膨出等要仔细观察,还要注意脊柱内生型病变如脊髓纵裂、脊膜囊肿、脂肪瘤等伴发脊髓栓系,观察脊髓圆锥的位置。胎儿时期由于椎管后部骨性结构骨化不全,超声很容易显示椎管内的结构,为产前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更有助于生后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避免造成大小便失禁、下肢畸形及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

图1,胎儿脊柱正中矢状切面,于脊柱骶尾段椎管内探及中高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脊髓圆锥位置下移

图2,脊柱骶尾段横切面椎管内探及中高回声

图3,CDFI肿物未探及血流信号

参考文献

[1]李素和.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影像学检查现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12(10):-.

[2]YamadaS,WonDJ,YamadaSM.Pathophysiologyoftetheredcordsyndrome:correlationwithsymptomatology[J].NeurosurgFocus,,16(2):E6.

[3]YamadaS,KneriumDS,MandyburGM,eta1.Pathophysiologyoftetheredcordsyndromeandother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zhiquq.com/jmpcgr/744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