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81岁,腰部疼痛2年余,加重1月余。
问题思考A、骶管内蛛网膜囊肿
B、囊性神经鞘瘤
C、表皮样囊肿
D、神经根鞘囊性扩张
影像信息诊断结果骶管内蛛网膜囊肿,腰骶椎骨质疏松。
征象描述腰椎生理曲度存在,椎体序列整齐,椎体内信号不均匀,可见弥漫性短T1长T2信号影,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于骶2椎体椎管内见一类圆形长T1长T2水样信号包块影,相邻椎体及椎管受压变形、扩大,马尾神经受压移位。
诊断思路骶管内蛛网膜囊肿又称为骶管内脊膜囊肿,可以位于硬膜外,也可以位于硬膜内,以硬膜外多见。形成的原因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先天性硬脊膜或蛛网膜发育薄弱或局部缺如有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囊性肿瘤,也有部分是后天获得的。
解剖上它是脊膜囊、神经根鞘或蛛网膜的憩室,内含脑脊液;骶管内脊膜囊肿的MR表现:
(1)囊肿位于骶1~3区段,多为单发性,呈类圆形和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境界清楚,信号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大多数囊肿上、下方均可见脂肪堆积,呈杯口状改变,骶椎后缘常见凹陷性压迹;
(2)根性囊肿的MR表现囊肿多位于骶1~2区段骶管一侧的神经根袖处,以类圆形或圆形多见,少数呈分叶状,延伸入椎间孔使椎间孔扩大并呈鼠尾状改变,囊肿境界清楚,信号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同,此型亦可见骶椎后缘凹陷性压迹,增强扫描囊肿未见强化。
鉴别诊断1、囊性神经鞘瘤:囊性神经鞘瘤的囊液于T1WI上与脑脊液信号相似,或稍高于脑脊液信号,T2WI上比脑脊液信号更高,呈明显的高信号。囊性神经鞘瘤囊壁较厚,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
2、表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来源于皮肤和表皮的残余组织。在T1WI上高于脑脊液信号,且囊肿内信号多不均匀,常合并其他畸形,如脊柱裂、脊膜膨出、皮毛窦及皮肤异常等;
3、神经根鞘囊性扩张:表现为椎间孔水平囊样病灶,一侧或双侧,单发或多发,通常呈圆形,CT平扫时与硬膜囊内脑脊液密度相同,MR各序列均呈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囊壁不强化,在脊髓造影CT扫描中神经根鞘囊性扩张造影剂很容易进入囊内,而根性囊肿在造影早期CT扫描看不到囊肿内有造影剂,延迟扫描时部分病例囊肿内可有造影剂进入。
豌豆医学影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